这里要说的“游戏”是数字游戏;社交也是微博、微信、论坛...这些数字社交产品。这两种产品,或许距离没那么远,我想从现实世界说起…
社交的内容是游戏
春节回家,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光是聊天没意思,打麻将吧。周末朋友聚会,KTV,或是去打个羽毛球啥的,或者直接掏出手机来开黑玩游戏。社交,总是要有点儿事儿做,坐下来纯聊天的,要么是脑子里想法很契合的朋友,要么是多少有点儿工作的价值,多数时候,纯聊还是有点儿干巴。社交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游戏。
线上的社交,交流点儿什么呢?美食的照片,去欧洲旅游和比萨斜塔合影,也不能天天去吧。完全不命题的作文,多数人还是不那么能驾驭的。你画我猜,我和吴亦凡的相似度是70%,你呢?有命题,朋友间交流就自然多了。游戏让社交有的可交。
由此看来,微信小程序里搞游戏,虽然是网页游戏,作为游戏比不过那些大型的APP游戏,但小程序的游戏,不离开微信,作为微信里交流的内容,实在是个很对的东西。
游戏是特定情境内的社交
游戏,现实中的游戏,打麻将、打羽毛球、打台球、捉迷藏…现实中能称为游戏的,几乎都是多人一起玩的。你要非得一个人去打台球,也不是不行,只是想着那画面就怪孤独的吧,恐怕有故事。
几个人凑在一起,闲着也是闲着,找个小石头子儿,拿个树枝子打,看谁先把石头子儿打进前面的洞里,就算赢。游戏本来也就是这么来的。
发明了电脑,有很强大的存储和运算能力,能存储很多信息,于是可以做出情节很长的RPG游戏,让人和电脑玩;能很轻松的就实现随机函数的运算,可以让人和电脑来打牌、扫雷。电脑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觉得新鲜,被吸引了。
和电脑打牌,打的久了,还是觉得,跟真人玩就更有意思。RPG里遇到的都是机器人,要是能遇到的是另外一些真人...是吧~
只是因为电脑是个异常强大的机器,实现出来的游戏才在短时间内让人们接受,甚至认为电脑游戏就意味着是单人游戏。但这其实只是个很短的过程。没用几年,有了互联网,电脑游戏就迅速的回归到了游戏的本质:人和人做游戏。电脑游戏应该是个强大的游戏工具,而不是游戏对象。
当然,并不是说单机游戏是完全错误的存在,必定电脑很强大,作为游戏对象短时间内也勉强凑合。另外,也有俄罗斯方块、Candy Crush之类单机游戏,也很有生命力。如果按照现实中的定义台球游戏单机,这些游戏或许更像是玩具,类似:华容道、魔方。
多人的游戏,就是多人在社交。“我觉得应该去推上路的塔,你们几个都觉得现在应该进攻中路,好好,听你们的,走,去中路。”这就是在给定的情境、规则中的社交。
社交产品应该更游戏,反之亦然
有了互联网,产生出了社交产品,论坛、博客、微博… 最初的功能有限,让我们觉得所谓“社交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就是应该做发帖子、点赞、回复、关注,想交流什么内容,完全由用户决定,这就是社交产品。
所谓的社交产品里加入游戏,最初不过是在微博里增加一个游戏tab,在“微信-发现”里加一个“游戏”栏目。这些都不是为社交产品里增加游戏,而是借社交产品做游戏的入口。
现在的社交产品里,实在是应该多些为社交的游戏,群主整天挖空心思想着搞点儿什么事儿来活跃群里的气氛啊。多年未联系的朋友,冲上来直接聊,总有些生硬,得找点儿什么话题破冰呢?
游戏也实在应该更社交。游戏里有个加好友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每个玩家资料里都有微信号,让玩家互加微信。
游戏里的社交还能做些什么?
现实中,我喜欢打篮球,有几位球友,和这些人的交往,我并不期望和他们交流我的专业,而是要交流打篮球的事儿。“刚才咱们那次进攻不错!正好抓住他们篮下的空当…”“对!他们中锋不成,待会儿还得打他们篮下。”
当然其中能有超越这个游戏的朋友,更好,但那并不是原本的预期。
现在的数字游戏中,那些真人玩家,我与他们只有一局局短暂的游戏内交流,他们对我来说,只是陌生人。没法更多的了解一位陌生玩家,更没法更多交流,没有社交。
我玩皇室战争,一直在用一套2.4费用的兵种组合,这是一种很极端的组合,全部都是极低费用的兵,这当然有弊端,也有独特的优势,我有我的哲学啊,可是我到哪儿去说呢,发朋友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吧,就如同你现在看我说这个一样不知所云。面向的人群不对,也缺少环境氛围。
现在的游戏里,往往都没有能让玩家说这些内容的功能,玩家之间当然也就没法就这些游戏里的话题交流了。
大的游戏也往往有对应的论坛台球游戏单机,或专门的社交app,但那里看我抒发感情的人,又不是刚才和我浴血奋战的玩家了。
农药里,一局对战结束,感觉刚才和那个后羿配合的特默契,加个好友~ 但,往往就没有然后了。过不了几天,那个人对我来说已经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了。如果能让我看到他对后裔的一些看法,对某些对局的分析,他最骄傲的比赛,他最欣赏的玩家...这个人对我来说会更真实、更完整,才是一个活生生的玩家。我才有可能和他聊聊,或是一起再打一局。
游戏内的社交,需要更多关于游戏的交流,好友才真的是好友,才有存在的意义。
游戏和社交,因为最初的身世,被当做是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产品。未来,两者的发展必然越来越融合,最终,我们要分辨一个产品是“很社交的游戏”还是“很游戏的社交”会很难,也没多大意义了。那时,我们每天是沉浸在一个或几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世界里都有很多人,有些是初次见,有些是熟人,和这些人在这个世界里做游戏。
Blog这形式,传达的信息效率还是不高,一个小观点就得1500字,也不见得写的清楚。
写了这么多年,这么多篇,这么多字,也不过就是整个知识全集的一些零星的碎片。
目前,我和丽君以“鲤鱼体验咨询”的公司形式,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的培训课。可以系统的连贯的把我们的所思所想呈现出来。详情见:
如果你家公司、团队有兴趣,或许我们可以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也望您能代为传播,帮我们和有意愿多琢磨这些事儿的团队勾搭起来。谢谢!
当然,Blog我也还会一如既往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