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焦镜头中,金钱永远可以代表利益,所谓“民心”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这才是一个社会最大的“道德”;在绚丽多姿的历史长卷中,金钱又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角,它只是财富的一个符号,对与错,只在用钱的人。

西周

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诗经》

西周是一个混沌世界,不要说金银,就是青铜产量也不大。没有金银的世界,什么才是钱呢?其中的“朋”指代贝壳,与很多国家和民族一样,贝壳是中国的第一代货币。

封意封建,封而建之。周王给下属或者子弟封地,让这些人永远效忠王室。在没钱的时代这也是一种交易,我们姑且将之称为“恩惠换忠诚”。

①为何周朝维持了800年统治:

在封建制下,无数实力相近的封臣,任何一个都没有动力背叛周王,更无法单独对抗整个部族。这种情形颇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假设。

同样可以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解释。王室对封臣的恩惠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王室封赏得越多,封臣对忠于王室会越来越不感兴趣。 西周王室真正控制封臣的,是其缔造的精神统治,即“王德”这才是整个西周封建统治的根基。

②何为王?

王之贵,贵在有尊严、责任、勇气和自律,历代周王农耕稼穑必须亲力亲为;战场上一马当先的也不是命运悲惨的奴隶,而是头顶桂冠的王,数代周王都在对异族犬戎的征战中喋血沙场。

现在,看着满大街广告,不管是什么都敢自吹“帝王奢华、至尊享受”、我真感觉可笑、可悲、可怜。这些无知、无良广告所谓的“王”如果单纯指豪宅、香车、美女……那么我只能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臆想,与真正的“王”毫不沾边,字里行间流露的只有肤浅、粗糙、低劣和恶俗。

③什么是改革?

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立双方的妥协,妥协不是投降,而是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寻找前进的路径。 只有支付给旧势力一部分利益。双方才有可能互相让步。

④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

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籍子里(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园亡家藏于x)。

封建统治者给予人们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显示出来;夺取人民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能暴露,所谓“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⑤什么是“衡山之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街山利剑,天下无双。管仲早就在谋划征服衡山国,不过,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国,肯定要费一番工夫。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看到这种情况,衡山国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于是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一年后,齐国派人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范马孔子,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在夏收前,齐国向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得精光,只得奉国降齐说穿了其实很简单,以高价诱使敌方放弃本业,追求某种产业的畸形利润,最终造成敌人经济瘫痪。

在任何时代,一种商品价格暴涨都会带来巨额利润。这种利润高得让人炫目,除非这种利润来白垄断性技术,否则是一定会出事的。高利润会吸引相当一批人冲进去,这批人往往还是能率先看到商机的精英。等到一个国家几乎全民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要终结了。道理很简单,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赚钱。

⑥你是“百姓”吗?

勾践回国后每天早展起来都质问自己一句:你难道忘记在吴国的耻辱了吗(汝忘会稽之耻邪)?然后,携夫人及全体贵族下田耕作,所有百姓不吃肉、不穿彩衣,与黎庶同劳动、共甘苦(“百姓”与“群黎”相对,是王室贵族的统称。所以。普通人千万不要误以为自己是“百姓”。

⑦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背景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铸钱,后世把这种钱称为“蚁鼻钱”。蚁鼻钱呈椭圆形,也被称为“鬼脸钱”,从考古证据来看,蚁鼻钱以晋国布币为基准(当忻布),一枚布币比十枚蚁鼻钱稍微轻一些。

范黏借助大量的蚁鼻钱搞活了对外贸易,生意范围那是相当广(南则楚,西则看,北则齐),业务项目更是几乎囊括了一切赚钱的生意。唯独对吴国,只做一种生意·以蚁异钱高价收购粮食。

公元前472年,吴国正好赶上早灾,最后国人连稻田里的野生大闸蟹都吃光了。这时候,越国仍旧表现出了“信诚守道”的精神——为吴国提供军需粮食。 勾践对此非常反感,对范蠢说:“我和你一起谋划反击吴国,你总说时机不成熟。现在,又反过来资助吴国粮食,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兵呢?”范蘸答:“天灾与人事必须相配合,我们的粮食并不能维持吴国的战斗力,倒是吴国自身的力量至今仍未消耗千净,他们如果作垂死挣扎,我们未必能胜。”

上天没有让范蠡久等,就在为吴国提供粮食的当年九月,夫差再次不顾国内饥荒率兵奔赴黄池与楚国决战。当时,吴国军队的粮食供应几乎全靠越国。没有粮食、防备空虚,如何能抵抗越国三千兵马?其实,真正进攻吴国的并不是三下越国勇士,而是范蠡前期如流水般花掉的蚁鼻钱。这一次。范葡率兵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并在海上断掉了夫差后路,夫差兵败自刎。

⑧范蠡的结局。

灭吴当年,范蠢向勾践递上了自己的辞呈:臣子只要见到君王受辱就是死罪,能在吴国陪伴您受辱,是想能有机会为您报仇,今大仇已报,恳请勾践杀了自己。 勾践的回应似乎很够意思:你必须和我一起共坐江山,否则我就杀了你(孤将与子分图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一问一答,其实范蠡只有一个命运:被处死。

范蠢当然不希望自已被处死,在命令下达之前就从海上跑路了(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顺便还总结了一下逃跑的原因:高鸟已教,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更不幸的是,后世有很多人看不开,这句名言也就无数次得到了验证。

出逃后的范藏却有了另---番天地,他干起了自已的老本行——经商,也赚了很多钱。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样记述了范藏的结局:他成为家产数以十万计的富翁(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最后老死于陶地。范蠡死后,被奉为“治生之祖”,并成为道教里的财神(关羽是山寨版的财神)。据说范马孔子,十六两秤的发明者就是范蓝,称杆上有“福”、“寿”、“禄”三星,缺一两损“福”,缺二两损“禄”,缺三两就损“寿”了。

人们经常鄙夷“共患难,不可共高贵”。现在,我告诉大家,共患难是因为穷哥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利益,也就谈不上叛变;不可共富贵,实在是因为没有什么人不会选择背叛,暂时没有背叛是因为筹码还不够大。

小结

真正的盛世,必然也是文化极盛的时期。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六书”全部出自西周,此后,历朝历代只能在西周的残迹里寻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索。

与后世丰言多彩的金融货币现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现形式确实非常简单,但最适直诠释金题的本质:诚信。

获取财言的途径必须是道德,义利并重才是财富的结晶,更是金融乃至任何一个时代经济秩序的根基。

今天。除了孔子,我们还可以瞻仰那个时代的商人,子贡、范蠡、弦高……哪一个不是“害而圩仁”,又有哪一个不是“见利思义”?他们对财富、金钱、名利,何尝有暴发户式的浅薄?道德价值当然高于物质利益,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价值,眼中只剩金钱,那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所有的掠夺都会没有底线。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摆脱利益的诱惑,因为整个社会除了钱,已经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有价值了。孔子临终慨叹:“天下无道久矣!”此中真味,今天,我们真的懂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