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问,耶稣死后三日内,究竟是到了哪里?地狱、阴府和古圣所,哪个说法更为准确?
在天主教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上,“曾出现许多形式的信仰宣认或信经,以回应不同時代的需求。”在这些信经中,下列两个占着极特殊的地位,这就是《宗徒信经》和《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前者是在宗徒时代,“由宗徒之长圣伯多禄坐镇”制定的,“而后者也有很大的权威性,它是最初两届大公会议(325)及(381)的成果。它至今仍为东西方各大教会所共用。”
《宗徒信经》基本上就是文言文的信经,而《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则与现在使用的白话文信经相同。前者较为简要,后者内容较为丰富。两者不同处之一就是前者有一句“他下降阴府”,后者则省去。而这一句“他下降阴府”也就是“我信其降地狱”的来源。
八十年代,中国天主教根据“梵二”会议要求推行礼仪改革后,将不少文言文经文改为白话文,信经中的“我信其降地狱“改为“他下降阴府”,以适应天主教本地化和时代发展要求。两种信经目前全国都在使用。
耶鲜被钉在十字架以后,宗徒之长圣伯多禄曾明确宣认,“祂的灵魂抵达了死者的居所,与他们相遇。然而祂是以救主的身份下去,向那些被拘禁在阴府中的灵魂传报喜讯。”
在过去的信经中,有一句“我信其降地狱”,说到“地狱”,我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万劫不复的罪恶与苦难深渊,耶稣是天主圣子,没有丝毫的罪愆,怎么能下到地狱里去呢?这种说法明显是讲不通的。因此白话文则译成了“下降阴府”。
经中称之为阴府的Sheol或Hades在英文词典中分别被注释为希伯来文和希腊神话用语,但都是“阴府”或“地狱”古圣的注释,其真实的含意两者并无原则区别。现在的英文信经中,也说祂下降“阴府”(Hell),也是地狱、阴间、罪恶之地等意思。这说明在外文中,“地狱”和“阴府”的含意并无根本区别。这和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我们中国教友们对于“地狱“和“阴府“的认识有很大不同。
笔者认为,一般中国人心目中的“阴府”,即“阴间”“黄泉”“阴曹地府”等,是一个中性词,并不表明死者是善人或是恶人去的地方,也不说明他们在那里是暂居或受苦、享福。因此,它必定不是耶稣要去的地方。
教理关于这个“阴府”的解释是“因为在那里居住的人不能见到天主,原来在等待救赎者期间,这是所有死者的命运。无论是坏人或义人,但这不表示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耶稣下降阴府,并非为救那些下地狱的人,也并非为毁灭地狱,而是为拯救那些先祂而去的义人(p155)
这段关于“阴府”的解释是说,所有死去的人都要到同一个阴府里,无论他是善人或恶人,只是耶稣所救的人不同。这就与有关人死后的私审判论述大不相同。因为“死亡是人生旅程的终结……”,“每个人从死亡一刻开始,灵魂就要接受私审判,领受永远的报应,或者经历一个炼净期古圣的注释,或者直接地进入天堂的荣福,或者直接自我判罪,堕入永罚。”炼净期(炼狱)时间是有限的,终归要升入天堂,而最后只有天堂和地狱两个地方是人类善恶最终的归宿。(p248-249)
这就表明,人死后善人和恶人同去的地方“阴府”并不存在。
路加记述,善良而受尽世苦的拉匝禄死后被天使送到亚巴郎的怀抱里,而在世时穷奢极欲的富豪所处的“阴间”不是“隔着一个巨大的深渊”吗?这是福音中记载的最鲜明的例证。这就证明,耶稣死后下降去解救出亚巴郎和拉匝禄所处的地方,与那在世时荒淫无耻的富人所处的地方,不应该无区別地称之为“阴府”,应该予以区别。
自原祖犯下原罪,到耶稣降生并被钉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重新开启了天国之门。在这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无数罪大恶极的歹徒,但是也涌现出大批古圣先贤——圣祖亚巴郎、圣王达味、先知梅瑟、厄利亚……不只是以色列的这些诸圣,他还“把救赎工程伸展至所有时代和国家、地区的人,因为所有得救的人都有分于祂的救赎。”这些古圣先坚们都因原祖父母所犯的原罪而不能进入天国,期待救主耶稣死后的来临和救赎。
“耶稣下降阴府乃是宣认耶稣确曾死亡,并且是为我们而死,祂借此死亡战胜了死亡和魔鬼……,降到了死者的居所,给那些先他而去的义人们开启了大门。”
其实老教友们心里也都明白,主耶稣基督是不会到地狱里去救那些罪大恶极的人,而义人们死后也不会下地狱的。多年来就是这么念的,也习惯了,并未多想。
既然说耶稣下降地狱不合适,而善恶不分的“阴府”也不存在,那么古圣先贤们期待主耶稣解救的暂居之地如何称呼适宜、准确呢?我认为称之为“古圣所“比较恰当。
要理问答说,耶稣死后去了“古圣所”,并把那里的古圣先贤带到天国。早在1991年夏初我回抚顺教区(后并入辽宁教区)协助他们重建那里的教堂时,就发现那里的老本堂崔玉信神父多年前就将信经中“我信其降地狱”改为“我信其降古圣所”。他也是该教区在十年浩劫中坚守到底的好牧人。该念法随后也征得了金沛献神父(1989年5月晋牧为辽宁教区主教,2008年11月去世)和赵廷显等神父的支持。并得到了老修女和老教友们的赞成。后来,随着的白话文信经的广泛使用,也改为“祂下降阴府”,这是目前全国统一的念法。
人类历史上逝去的无数历史人物,按经书记载说,他们下降阴府是恰当的,这与我们中国通常的说法也是一致的,也是与中性词“阴府”相符的。
但是要说主耶稣死后下降“阴府”,去解救义人的灵魂,我认为就不妥了,因为义人和恶人死后是不可能同处一个地方的。这有拉匝禄的故事和有关私审判的道理可以证明,人死后立刻泾渭分明,因此我认为说耶稣去“古圣所”是合适的,我的理解是古圣所只存在于耶稣救赎之前,耶稣把古圣人接升天国之后,古圣所也就不存在了。
目前中国天主教会应用的思高版圣经在伯多禄前书第三章的第5条附注中写到,“耶稣死后,祂的灵魂给‘在狱中的灵魂’,即给一切集中在‘灵薄狱’的古善人的灵魂,报告了救恩的喜讯。信经中“我信其降地狱”一句,即含有此意。”因比,本人认为,耶稣死后祂的灵魂去了“灵薄狱”的提法也是可以考虑的。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中国教会和教友们,还是普世教会和教友们在教理、教义的宣讲中和信仰理论上都存在问题和分歧,只是在经文文字表达上,我认为应该更如准确、明了。“阴府”也好,“灵薄狱”也好,都不如“古圣所”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