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新闻如下:
文字很长,懒得看完的人我给大概总结一下。
一个条件贫穷到需要国家补助的家庭,前前后后生了9个孩子,前8个都是女孩,最后1个是男孩。
最后一个男孩,因为营养不良身子很弱。而孩子他妈呢,也因为剖腹产后宫内感染,带出了一系列并发症,没钱,只能众筹治病救这对苦命的母子。
至于该不该捐款,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就说一个这家人让我特别不舒服的地方吧:前面有八个姐姐。
这对小两口,条件困难到需要领救济金小两口,硬撑着生了八个女孩。
即便顶着超生违法,家里还养不起的压力还要生,为的是什么?
是那个现在还在保温箱里,身子孱弱的,男孩。
你说这不是重男轻女吗?但真的就找不到什么别的理由。
咋说呢,没法说。
你骂她?显然越界了,孩子不是你生的也不让你养,你凭什么能张开这个嘴?
但是你可怜这个母亲,却又可怜不起来,你说,这事办的能让人可怜起来吗?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没有儿子就没有了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张庭为什么不能生育,可能确实会是这样,所以他们前仆后继。
随意翻了一下微博,居然翻到了很多明星搏命生子的故事。
徐若瑄“卸货”含泪晒与儿子正面合影
徐若瑄怀孕时已经是高龄产妇了,那时她的胎盘有些低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曾有一段时间她几乎不能离开床,包括吃喝拉撒睡都得在床上,甚至不洗澡。更是打了300多的安胎针才将孩子生下来。
梅婷,娱乐圈公认的演技派,颜值也很高!她的第一段婚姻是失败的,在38岁的时候为第二任老公生下了女儿,受尽了苦楚!但这还没完,尽管高龄产子十分危险,梅婷依然在40岁时,不顾安危的生下儿子。
小S,嫁入豪门之后连生三胎都是女儿。有次,小S深夜对着镜头痛哭,说道生孩子的事情,哭诉娘家嫌弃自己生不了男孩。现在的小S已经退出大屏幕,相当于是“寄人篱下”了。网上曝光一组小S参加活动的照片,照片中,她身材臃肿,已经失去了昔日女神的风范。
大S张庭为什么不能生育,以前是台湾出了名的美容大王,80后男孩子们小时候的“梦中情人”。她可是为了美丽连毒药都敢喝的人,但是她在嫁给汪小菲以后性情大变,为了生下孩子辛苦备孕三年,好不容易生下了女儿,之后为了有个儿子,又在怀孕高龄产子了,只能说大小S两姐妹是真的很心酸啊。
张庭,台湾有名的酒窝美女,她在结婚以后就基本上隐退了,为了生一个孩子她被打了上千只排卵针,试管婴儿做了九次才成功生下女儿,身体恢复没多久又立马怀孕生儿子,好在最后是真的凑成了一个“好”字。
黎姿嫁给了亿万富豪马延强,马延强出门都需要轮椅代步,黎姿的好友说马延强对黎姿非常好,但就是这样在生儿子的事情上也没有让步。黎姿生了三个女儿后,媒体曝光黎姿在为第四胎做准备,并改名黎珈儿,明显是想要生儿子,没想到生儿子对豪门来说那么重要。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嫁入豪门的媳妇不管你以前身价多少,有多少人追求,如果不生下儿子,终究自己的地位不稳固。
为什么?
为什么想要一个儿子呢?难道女孩不一样?
早就男女平等了,他们是有毛病吧。
嫁给这样的丈夫真的瞎了眼。
等老了不能动了,还是女孩有孝心,生儿子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一些评论,我想说,对部分生活在中国的一些人来说,没有儿子就没有了一切。这还真不是笑话。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至今仍影响着两性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生育观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先来看看古代怎么看:
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人们已形成很强的重男轻女思想,《诗经•小雅•斯干》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姫曜。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无非无仪,惟酒食是仪,无父母治罹。”生儿子叫“弄璋之喜”,而女儿则是“弄瓦之喜”。
甲骨卜辞中武丁占卜妇好及妇妹分娩是否顺利的卜辞有五十余条,表明帝王对后妃生育是很关心的,而且占问是否“有子"也可证明商王是盼望早生贵子。又据古文字专家赵锡元老师考证甲骨卜辞中的“帚妹算奴”,实际应是“妇辨冥,効。”“冥”读为“娩”,意思是说,妇妹生育了,很好。赵锡元老师指出,大概她生的是个男孩。同为卜辞在另一处占问妇好生育事,说:“冥,不効,里女。”意思是说,不好,生了个女孩。由此推断,最晚至商代已有了重男轻女的生育观。
重男轻女之风由来已久,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原因何在呢?
首先,重男轻女风气的根源在于继承制度。
自父权制确立,就存在一个父系的财产和社会职位的继承问题,即传子制。从开启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开始,王位的继承就完全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的男系继承制。王权只在男子间传承,而将女性根本排除在王位传承关系之外。贵族家庭和平民家庭亦是如此。继承就必须有子女,特别是男性子嗣。常玉芝先生认为:“商代王位继承的实质是父子相继”,“商代已有嫡庶之制,嫡长子是王位的法定继承人,旁系先王的出现大多是由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而王位的继承与遗产的继承是统一的。商代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沿袭了这一继承制度,对平民而言,家产的继承主要是对土地的继承。
女性正是因为没有继承权,在经济上不能独立,所以在人格上也不能独立。由被父亲供养到被丈夫供养以至于被儿子供养。更有刚出生的女婴尚未睁眼看这世界就被杀掉。《韩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社,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养儿虽可防老,但杀掉自己的亲生女儿也着实残忍。这种现象现在还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我小的时候是经常听说的。
至于现在的继承制度是继承给儿子还是女儿?
很多地区,恐怕还是倾向于儿子。
其次,重男轻女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长久统治的一种政治需要。
中国古代是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家庭不仅在自然经济下进行生产、承担赋税兵徭,而且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因而,家庭的稳定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农业社会中统治基础的许许多多宗法家族和个体家庭负担着生产中的劳动以及战争中的兵力,那么,男子的生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维护男子在家庭生活中对女子的统治实质上就是维护家长制,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发展,从而维护王朝“家天下”的统治秩序。正是由于女子无继承权,在经济上一无所有,造成了夫妻不平等的隶属关系。正如《礼记•内则》讲:“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田,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种关系使女子只是成为生育的工具。
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在男女地位关系上提出完全一致的看法。孟子说:"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之之门,戒之曰:'往往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下》)要求女子唯命是从。荀子也说:“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自竦也。'”韩非说:“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注曰:"夫唱妇随者,礼之正也,今夫妻持政,故子不知所从也。"(《韩非子集解》卷二)韩非又进一步指出:“臣之所闻曰:臣子君,子子父,妻子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这完全是以政治的眼光看待夫妻关系。反映到生育观上自然是重男轻女了。
再次,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着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这是形成重男轻女风气的直接原因。
生产需要的劳力和战争需要的兵力都要由男子来承担,而在进行简单重复性劳动,缺乏劳动保护措施和使用陈旧劳动工具的生产条件下,成年男性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周礼•职方》载,西周时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程度不等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大致比例是(男)74:(女)100,战争是造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逸周书•世俘解》载武王伐纣杀死俘虏48万多.占商朝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六分之一。战国时期战争中兵力消耗也是相当大的,《孟子•离娄上》描写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历史上的战争,无论规模大小,无不对人口自身的发展产生轻重不同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以及负担在成年男子身上的兵役、徭役绵延不绝,这样就使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总是不同程度在存在着。那么,人们希望生儿子、重视男性子嗣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心理了,“物以稀为贵",人们的“重男"心理也是遵循着这一价值尺度的。
重男轻女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其经济、政治上的根源,并且在形成后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至于现在还有“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男刚女柔”这些传统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确实在慢慢扭转。
但消失了吗?我想还没有,否则文章开篇生了八个女儿的妈妈不会再生第九个了。
除了传统观念外,在当今农村的很多地方依然重男轻女,比如我自己在山东某些地方经历过,女人至今吃饭都不能上桌。
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
1. 依然未得到有效改变的的落后风俗观念。
在这些农村,没有儿子就是人品瑕疵,注定一辈子被人指指点点,会被彻底孤立,比犯罪记录还可怕。
在老家农村人的观念里,为什么会没有儿子?因为菩萨不保佑你。菩萨为什么不保佑你?那肯定是你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菩萨才会让你断子绝孙。菩萨是不会错的,错的肯定是你。你一定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或许我们不知道,但是菩萨晓得,所以菩萨让你断子绝孙。你这种人,我们不愿意和你来往。
可怕不可怕?
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要有人为新人铺床啊做新被子这些,风俗是只能由有儿子的妇女来做,只有闺女的妇女碰都不能碰。
出去聚餐,他们聊的都是谁谁家又生了儿子,有福气啊,你们家还没生儿子(孙子)呢?
长此以往,竟让人生出羞愧、耻辱的感觉来,可笑又可悲。
2.自身利益不被家族认可和保护
你既然没有儿子,那你要这块地干嘛?留给谁?留给外姓人吗?带到坟墓里去呀?不如分给我们大家伙。
你连立身之本都没了,会不会想要生个儿子,为自己争取活下去的权利以及活的更好的利益?
3.奋斗的理想信念都会被质疑
你既然没有儿子,你挣钱干嘛?你那么拼干嘛?你还买房子干嘛?还装修什么房子?翻盖什么房子?你怎么好意思享受生活?……
没儿子就是留给闺女,留给闺女就是给了外姓人呀,算了吧,不如混一天算一天。盖房子、买房子只会让人耻笑:丢不丢人,没儿子还盖房子买房子。
4.扭曲的舆论氛围
大城市的有钱人不也是想要儿子嘛,某某某大老板,花几千万,搞什么试管婴儿,不就为了生儿子嘛。不然他几个亿的钱留给外姓人呀。
某某某,当了省长,为了生儿子,在外面找情妇,还不是为了生儿,还不是和我们农村一样。你看人家某某某女明星,为了生子,把命都豁出去了,你还比不上她?
以上,就是从那些淳朴善良的人口中说出来的话。
“他们想要一个儿子”
“就是重男轻女”
“老古板、老封建”
我们的舆论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是夫家观念陈旧,女人软弱无能,才导致搏命生子的悲剧一再上演,却根本不知道,“他们”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生存环境,怎样的舆论氛围。“他们”又能拿什么对抗这样一种强大的“封建陋习”?靠一身正气?靠自己一张嘴去说服全村人?
你可能会说,生儿子不孝顺的多了,你还指望儿子给你养老呢?
是啊,儿子不孝顺、虐待老人的情况在农村很多很多,曾问过一个农村老人这个问题,他只是质朴的笑笑,念叨一句,在城里可以无所谓,在乡下,还是要个儿。送葬的时候有儿子给我嚎两嗓子,让村里人不在死后戳我的脊梁骨,说我断子绝孙,我就满意了。
这就是我身边的现实。养儿不是为了养老,而是为了送终,为了把棺材抬出去,为了送殡的路上子孙“浩浩荡荡”,为了不死后还被人戳脊梁骨。
当然,更主要是为了现在。因为,没有儿子,就几乎没有在农村生活的资格。
就在春节,我还在某个亲戚家中听到他们用恶毒的语言质问不愿意生二胎的后辈(第一胎是女孩)——你这是给我们家断子绝孙呀!
断子绝孙,这大概是中国人所能用到的最恶毒的咒骂了吧。
我们总是想让故事的男主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敢于向这些封建糟粕说不。可是诸位,举个例子,你们有多少人敢说,面对家里人的催婚,你们能够保持独立意志不去相亲?不过是被催婚而已,网上就哀嚎一片。你知道什么叫催命吗?
知识能不能改变命运?我相信能,我相信知识更能改变一个人的格局。
但你要知道,2017年全国具有大专文凭以上人口仅为1.9593亿人,现在2020年,算2亿,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还有12亿人口是高中以下学历。
上图是国 家 统 计 局官 网上,《2017年鉴》中,受教育抄人口统计表。
从图中可以明袭确看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28%。
5.28%是什么概念?
乘以14亿的人知口,大约为7400万文盲人口!
你跟这些人宣讲生男生女都一样?
生男生女真不一样。
我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大学副教授,离了婚,按照当地的风俗,闺女是不能再回家过年的,在娘家的一再暗示下,每逢春节,她只能自己一个人在校园里度过,她不知道这是封建迷信落后风俗吗?我认为她是知道的,但是她没有办法。
每当看到农村“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标语,我都想笑。我们有没有真正用心去做这个方面的宣传呢?或者说,只是顺其自然,让无数个故事的“男主角”当替罪羊,联合田园女权主义者去骂一通,然后静静等下一个故事,再爽一下?
这样的故事可以很好地为萨义德的《东方学》做注解,“男主角”们或者整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无法言说,他们却总是被述说。
搏命生子的人被当做新闻来供人冷嘲热讽,而其实,我们都一样。
在这种舆论环境里,哪怕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又如何改正,又如何通过立法,通过建议,通过宣传来改善这滋生邪恶的环境?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超越环境的品质,我们需要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找到问题的症结。
人的一生就像去坐公交车,有的人先上车或者运气好,有位子坐,就很从容,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而更多的人却很窘迫,他们要在推搡和拥挤之中走完全程。
2020年了,你还嘲笑搏命生子吗?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