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建筑文化是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宝库,以蒙古包为代表的穹庐建筑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蒙古包的变迁是民族融离和历史发展的成果。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是古代游牧民族崇天敬天、热爱自然、信守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他们从天际幽远和日月星辰的感受中形成“天圆地方”的观念,依此构建居所。史载的“天似穹庐”之说,可以理解为“穹庐似天”,“穹庐”正是蒙古包古代的别称。“穹庐”、“毡包”、“毡帐”,都是古人对蒙古包的称呼。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
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内蒙古蒙古包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扎·赛音敖其日拉与学生们围坐在蒙古包内向大家讲授察哈尔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有着蒙古民族特色。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脑、乌尼、哈那、门槛。
>>蒙古包的套脑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
两种套脑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脑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脑有三个圈,外面的圈 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脑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脑,下接哈那。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脑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脑改变。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脑,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哈那承套脑、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脑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毡房和蒙古包有什么区别,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哈那立起来以后,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在弯腰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蒙古包内主人的尊敬,相当于给主人鞠躬。毡门要吊在外面。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的大小,以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个围毡。里外三层,围毡呈长方形。外罩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等级的象征。
△内蒙古蒙古包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扎·赛音敖其日拉给学生传承察哈尔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内蒙古蒙古包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扎·赛音敖其日拉搭建察哈尔蒙古包。
>>围绳和压绳用马鬃马尾制成。哈那的压力很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
●内围绳一旦断裂或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脑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
●外围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捆绳是把相邻两片哈那的口绑在一起,使其变成一个整体的细绳,用骆驼膝盖上的毛和马鬃马尾搓成。
●坠绳是套脑最高点拉下的绳子。
>>蒙古族对这根带子分外看重,用公驼和公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风起时把坠绳拉紧,可以防止大风灌进来把毡房吹走。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锡盟最美旗县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