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_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_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

高翰 | 文

据媒体报道,2016年6月5日到7月3日,是“猴年马月”这个汉语词典中表示“遥遥无期”意思的成语,听起来似乎比每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还罕见。

其实“猴年马月”一点也不罕见,每12年就可以遇到一次。

“猴年”的马月”,最初只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猴马配”的传统,“猴马配”的组合甚至还决定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庭中的职位。

生肖不仅可以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

“猴年马月”十二年一轮回的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历法——干支纪事法,属于农历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种历法中,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种天干来表示日期,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时辰。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通过60种不同的组合方式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如“乙未”、“丙申”等,可用来纪年。

不仅如此,我们逻辑严密的干支纪法还可以用十二生肖来纪月,纪日,纪时。

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_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_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

纪月的话要取公历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是负数时加10;纪日的话是也是60天一轮回,纪时则是将一天十二等分,按地支顺序排列,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

这种繁复又体系严密的历法体系,太伤脑了。

老祖宗们大概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发明了一种接地气的科普方法,用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对应,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样一来,拗口的“乙未年”、“丙申年”年就可以简化称之为“羊年”和“猴年”;“午时”和“子时”也可以称为“马时”和“鼠时”。

进一步延伸,月份也可以用十二生肖来表示,属相顺序与生肖纪年的一致,只不过生肖纪月不是以“鼠”,而以“虎”为开端。

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_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_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

因此,正月到腊月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这样一来,阴历每年的五月都是马月。

这种用动物来表示时间的方法也不是中国所独有,欧洲以十二星座来计算,越南以猫替兔,印度有狮无虎,缅甸是八大生肖,按周一到周日的出生日期来决定属相。

既然每一年的五月都是马月,那么为什么猴年马月这么火,而不是牛年马月,猪年马月呢?

“弼马温”名称来源与“猴年马月”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从马厩说起,农历的五月,气温升高,是各种瘟疫和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马厩里也极易发生瘟疫。养马的人发现,当马厩里有一只猴子的话,马就会很少感染瘟疫。

猴防马疫,在中医权威书籍《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里面,都有记载。也就是说,养马需要养猴,才会健康,是被广泛承认的“真理”。

民间老百姓总结出来的这个信俗,在艺术创作中也多有体现。北京故宫所藏的《百马图卷》中,就有一只蹲在马厩里面的猴子。据专家考证,这幅画可能作于五代时期。

实际上,远在五代之前,“猴骑马”的造型已经出现在艺术创作中,西汉时期的砖雕、彩陶俑中,有大量的“猴骑马”的造型,其中包括河南南阳出土的“猴骑马”汉代陶器;南北朝时期,也出土过猴骑马的青铜饰件。

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_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_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

此外,在新疆以及印度地区,也出土了“猴骑马”和“猴骑骆驼”的文物,这说明猴马cp不是中国所特有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而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亚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到了明代,《西游记》中那只吸收日月精华而成的猴子造反,天庭招安时给他封的官职就是“弼马温”。这个傻猴子刚开始还挺开心,殊不知天庭是以“避马瘟”的谐音羞辱这个美猴王。

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_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_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

吴承恩幽的这一默,虽然调戏了孙大圣,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猴避马瘟”这种民俗的尽人皆知。那时候,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养马人,已经形成了在马厩中贴上猴的图像,在套马柱上刻上猴的图像的习俗。

因为猴子对马瘟的制衡,民众认为猴年似乎也可以冲淡马月的疾病和灾难,让“恶五月”的日子不再那么可怕,变得顺遂平和。

可爱的猴子带来了好运,“猴骑马”就是“马上封侯”的吉兆了。这不,河南淮阳和淇县的泥泥狗和泥咕咕中,就有这种“马上封侯”的泥塑。

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_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_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

“猴年马月”,什么时候变成了“遥遥无期”之意?

十二年轮一回的猴年马月,是可以期待的,什么时候它变成了“遥遥无期”的意思呢?

如果查询典籍的话,“猴年马月”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词汇。

在此之前表示“遥遥无期”含义的是“驴年”这个词。

五代的佛教典籍《祖堂集》中,“啮镞(箭镞)拟开口,驴年亦不会。”以及“纵然传得,直到驴年,有什摩用处?”两句话中出现的“驴年”,指的就是“不可能”的意思。

猴年马月指什么数字_猴年马月的动物生肖_猴年马月指什么生肖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驴年”到了明末清初的佛教典籍中,就延伸为“驴年马月”,因为驴马不同道,“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两个轨迹不同的动物组合在一起更强化了“不可能”之义的程度,是“驴年”力max。

像“驴年马月”这样不同物种组成的词汇还不少呢。比如“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嘴”、“驴前马后”等。

到了近代,驴这种牲畜的越来越少见,也不如牛、马的存在感高,时间一久,社会感知度开始下降。

为了追求语言的雅和新,“鞍前马后”开始取代“驴前马后”一词,“猴年马月”、也开始取代“驴年马月”一词,在民众去粗求精的词汇演变过程中获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