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之一,被通缉赴美,之后又能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人,11条的底层逻辑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的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很久之前读过,比起11条,含蓄多了,但是还是透着点点的哈耶克的味道,投资上更是师承芒格的价投理念:
“文明的传播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进文明的殖民,另一种是生活在落后文明地区的当地人模仿学习新的生产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新的文明都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同人种中也会逐渐同化。”
“从长期看,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要实现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只能靠内需。在内需市场里,不再有国际自由市场做依托,政府与市场,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
“宪政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史上成功的宪政民主国家通常是宪政先于民主,财产权、经济自由早于选举权、政治自由。”
“凡是能够创造机会平等的,都是最伟大的创新。现代科技与自由市场经济的结合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制度创新。”
ns
的产品负责人 近期上了 The Verge 的播客,复盘了 过去两年的故事。
2022年,被 收购的时候,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当所有的老用户对它不报希望的时候,经过两年时间,竟然起死回生,最近半年的下载量提升了50%,新用户正在进入。
上一代的,曾经有很好的口碑,上亿的用户,一度想要成为生活方式公司,头部创业公司被资本市场给了过高的光环,让团队有机会去做很多的事情,然后包袱越来越多,逐渐控制不下来了。
制定了一套可以快速改善盈利表现的策略,可以简单概括为:
1)裁员控制成本
2)简化和聚焦产品功能
3)提高定价
----
知名科技博主阑夕总结了访谈的要点:
1)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 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 Nike 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 CEO 都无济于事。
2)减少技术债务是 改造工程里最难的一件事,不光是屎山代码让人头大,砍功能也是非常容易得罪用户的做法,如果把那些依然留在 里的用户视为忠诚顾客,那么惹恼他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让他们在打开 后总会隔三差五的发现有几个按钮又不见了。
3)所有的取舍都关乎平衡,平衡这个词在播客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语境里的意思是用最少的痛苦换来最大的改变。
4)「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白,新的 必然会搞砸一定比例的用户体验。」
5)至于基础能力的标准是什么, 采用了高频调研的方式,去对用户需求做量化统计,投票越多的,开发排序越是靠前,回归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规则,比如用户会说 Slack 有哪些点很好,没问题,开抄,什么产品经理的尊严和主见,不存在的。
6)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用 ,在这里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很难,但在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后,主流的用户画像还是出来了,可以分为三类:用来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备份者、希望高效率保存灵感和思路的创作者、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生产者。
7)在这个过程里, 完全的放弃掉了企业市场、项目管理市场、甚至部分程度的协作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人用户身上,只为这些经过提纯后的使用者供给产品,并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着一轮又一轮「你变了」的骂声。
8)谈到产品改造,关键词始终还是平衡,AI 很强大,但很多人会在笔记里存放敏感信息,甚至包括他们的密码,会有担心被窥探的本能心理,所以 在 AI 引入上用了相对保守的尺度,也增加了端对端加密的架构,「但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用 来存密码,毕竟这不是一款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
9)降本增效,这也很有难度, 进一步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功能,同时还上调了订阅价格,没有用户会在调研里说「我希望你们涨价」,但开发者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你能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向他们收取的费用。
有人整理了文字版访谈全文,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
----
除了 ,他们的案例还包括文件传输助手 ,从 GoPro 那里收购的 ,以及从 那里收购的 ,通过同样的策略,聚焦利润,回收现金流。2024 年, 完成了一轮估值为 25 亿美元的股权融资。
12
近期,头部直播带货博主所销售的香港月饼,被指出产地并非香港,且在香港并无销售点,背后实际是广东的公司,尽管有在香港注册品牌,但哪里有人会看品牌的注册地来权衡购买呢?实属对消费者的误导。
地域标签的封装,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不局限于亚马逊上的店铺,或者 Hunt上的创新项目,对于主体或团队的背景,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装,是经常会见到的事情。月饼争议中,最大的问题是明着将这个作为卖点来包装。
地域标签的背后,有着许多的潜台词,是原料的质量,是工艺的成熟度,是更规范的标准,是广泛的共识,是品质的代名词。
我们所依赖之物,同时也是我们被掌控的方式。
----
受限于标准化、同质化和季节性等因素,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往往表现出产地品牌大于产品品牌的特征。确实有特色的产品,在仅依靠产地品牌就可以完成销售的情况下,并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打造产品品牌。
东北大米品牌「十月稻田」突破了这个魔咒。
他们做到的有:
-快速抓住渠道机会,快速摸清渠道玩法
-打造爆款,迎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完善供应链
-打造恒温仓,保障单季稻的全年销售
-线下布局
13往西
今年3月份去过一次永定河峡谷,当时路况还是比较糟糕,去年大水冲坏的地方有许多都还在修缮中,这次再去,路况好了不少,至少那些需要翻过石堆开过去的路段都处理好了。最意外的惊喜,是7月份通车的「京蔚高速」,大幅缩短了进入峡谷所需要的时间,原来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现在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
这条高速,打开了从西边出京的一个新通道,简单查询了下,大概是2020年开始修建的,目前中间还有一段还在修建当中,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整段完工,以后去蔚县就方便了。去年的大水,大概耽误了一个月左右的工期。
已经通车的路段中,在一个连续10公里的隧道之前,有一座修建方式很特别的「安家庄东桥」,桥下面同时有永定河、丰沙铁路、京拉公路。为了减少对汛期水流的影响,桥墩的数量需要尽量少,同时,施工过程中又不能影响下面的铁路和公路的正常运行。于是,创新性的采用了,单桥墩,先斜着修,修好了之后再旋转对接的方案,主体的路面是两个独立的弧形,旋转对接是在去年年底完成的,一万五千多吨的桥体在精密的控制下旋转了约二十四度。
进入峡谷的第一个坐标,是沿河城村,以前是士兵住的,上个世纪50年代大部分都毁掉了,还留了一点点痕迹,目前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新修的。
峡谷的两侧,是上行与下行的铁路来回穿梭,时不时可以听到火车的鸣笛声,铁路是上个世纪50年代修的,大幅缓解了京张铁路的压力,是把山西的煤运往北方的要道。去年的大水之后,货运停了一个月,客运现在还没有恢复,网上查询看到说客运车队都已经解散了,村民说今年会恢复。
这个峡谷关注的人并不多,幽州大峡谷的名字据说是来自驴友的,因为峡谷中有一个幽州村,与古代的幽州同名,位置差不多在整个峡谷的正中间,最具有代表性。峡谷中比较有特色的壁挂公路,据说最早是日军为了运送物资修的,只修了一半,新中国成立之后,修了剩余的部分。
村里交通不便,不定期会有卖货的小货车开到村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种植枣、梨、核桃。金丝小枣的批发价在1至4元,生长情况和批发价格每年都不太一样,通常情况下,一户人家差不多有1-2万元的收入。河北境内的村子,还有养羊的,可以看到山上的绿色都少了很多,都是被羊吃掉的,一户人家几百头羊,大概就是大几十万元的价值了,还留在村子里的,主要是一些没有跟着孩子出去的老人,年轻人很少很少了。
峡谷中,有很多的路段,手机完全没有信号。
在旧庄窝村附近,有一个营地,有饭店和一些露营的设备可以提供。经营者是一对夫妻,几个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今年5-7月,峡谷封路,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营地里待了一下午,傍晚的时候,看着羊群排着队,从对岸的山顶上依次下来,跟他们提议能否跟着放一天羊,说怕我把羊吓跑,开价3000-5000元,不太合理了,于是放弃。
前几年,记得峡谷里面还有一个主打高端的营地,客单价在3000元以上的,目前已经不在了。
14浙江村
最早听闻北京的浙江村,是通过项飙的书《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在2014年启动的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一直没察觉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交集,除了偶然发现之前有逛过的天意和动批都没有了。
大红门地区所发展起来的服装产业,聚集了十多万人,是所谓城市病的典型,属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重点执行对象。几年时间内,大红门地区按照升级、关停、拆除三种方案,陆续有45家市场被疏解。在此扎根许多年的诸多商户,一令之下,只能辗转他处。其中,河北省白沟新城、沧州等地,承接了大批外迁的服装和批发商户,发展成为了新的商贸集聚区。
在疏解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有阻力。这个量级的疏解工作不是一次性进行的,是几年时间内分批进行,在执行推进上存在时间差,所以,排在后面的市场就会有机会吸纳其他被清退的商户与客户。比如,在2015-2016年间,方仕国际轻纺城在原有两层的基础上,又加建了两层,增加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偷偷招商,至少有1000家商户偷偷开业,在疏解关停通知屡次下发后依然坚持不予撤离,包括利用周边民房作为仓库,暗地里开展批发业务。
产权纠纷,利益纠葛,再难缠的东西也都留不下。
作为疏解的成果,福成商贸市场转型为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区级图书馆,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挂牌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开工落地,曾经的批发市场、物流仓储,变身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这个区域的交通拥堵情况也得到了大部分的缓解。
当然,疏解也不会是所有人都走了,也有一些人不用走,也有一些人走不了,漫不经心地走在这个区域的道路上,也会轻松地捕捉各种时代的痕迹。
许多市场,处于荒废和关停的状态,紧闭的大门像是一位沉默不语的老者,沧桑的面庞上却透露出往日的繁华与喧嚣。在丹陛华市场,一层的门面房基本上全部都是保安服或劳保服之类的门店招牌,一个边缘的品类在夹缝当中幸存了下来,坚持着对这个大城市的供养。路边还有一些卖布料的小店,再往深处一些走,还有开着一排纺织机器的小工厂。
幸存下来的还有一些温州口味的饭店,包括已经开了三十多年的迎春面馆,开了十多年的虹桥海鲜面馆,去品尝了下,是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更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个浙江人经营为主的生活超市,在丹陛华的地下一层,菜市场里面飘荡的味道也是记忆中家乡的菜市场的味道,并不是怎么好闻,只是,这无意的命中有些让人感叹。在市场中的一个摊位上,买到了浙江的桔子,扎扎实实的就是记忆中的味道。
有计划想完成一个这四十五个被清退的批发市场的手绘地图,这方面暂时还没有找到比较完整的资料,靠各种拼凑,大约可以找到30个左右名单,留待以后陆续完成罢。
15没落的早餐
越来越难遇到好吃的早餐了,稍微试图整理下这里的逻辑。
最近尝试了几家不同的早餐:
1) 巧署娘私厨,第一次去白跑了一趟,早餐师傅家中有喜事请假一周,第二次去才吃到,浇汁豆腐脑确实不错,比加卤的好吃,北京很难吃到了,葱油饼也不错,鸡蛋布袋感觉一般,包子也还可以。确实是地道的感觉,但再想想,一家地道的平常的早餐店,变成了有名的早餐店,原本常规口味成为了少见的口味,有些违和。
2) 大红门那边的温州糯米饭,咸糯米饭和咸蛋浆,口味和口感都过于浓郁了,糯米饭里面加了很多配料,个人有点吃不太习惯,在桃园眷村消失了之后,很难吃到好吃的糯米饭了。
3) 大望路荣小馆的早餐确实不错,台州风味早餐,如果不点招牌黄鱼面的话,客单价也并不高,除了油条感觉一般,其他的豆腐脑、包子、饭团、咸鸭蛋,都是非常好吃的,做得很用心,7点开始营业,很快就坐满了。
4)延静里中街的一家杭州小笼包,之前朋友推荐的,少见的口味不统一的包子店塞尔达大师模式,一家人在这一带做早餐店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儿子儿媳也都在这边了,属于靠一个小店留在了一个城市的家庭,味道不错,老板对自己包子的口味也有很信心,有很多回头客,可惜有一次点的炒饭很失败,于是没有再去了。
上述几家,并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表面的现象是,本地人做早餐生意的越来越少了。
背后的原因是,同样的一份辛苦,与负担生活最低成本之间的折算比例,越来越低了,也就是辛苦越来越不值得了。举例,假设收入不变,因为经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单份辛苦的回报是大幅下降了,无法再勉力维持。原本通过辛苦工作,处于安稳生活边缘的人群,无法通过辛苦劳作换取其生活基本所需,只能脱离这个行业。
早餐生意,作为每天都需要三四点起床的生意,也就逐步成为了能吃苦的外地人的生意,为了效益的最大化,能预制加工的,能统一加工的,都必须采用,这样做出来的早餐,口味也都是统一的了。
吃不到好吃的早餐,是因为能做好吃的早餐的本地人,难以靠这个谋生。有先有生活的松弛,才有口味的丰富与精致。
16檀谷
因为参加「First惊喜电影展」的活动,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山谷里面的新商圈「檀谷」。
这里有北京似乎目前唯一的一家火锅电影院,是正常的可以看院线电影的电影院,xhs上「赵小闹爱可琦安」的评论非常生动:
“一低头电影过了一抬头毛肚老了”
在观影和美食融合在一起之后,或许又要面临二选一的难题。
最大的惊喜是,这里竟然也有一家「食之六七」,朝阳大悦城自己最喜欢的一家店,在这里开出了北京的第三家分店。幸运的是,在门口拍照的时候,遇到了他们的老板龙暄淇,有一些简单的交流。
这里还有单向空间,里面的书不错,咖啡不错,空间设计也不错。
去的当天,电影展活动的演出部分,演出者是「丢火车」,音乐氛围非常不错,傍晚时候,坐在边上的草地上,浓郁的旋律跳跃在触手可及之处,心情都被放缓下来,平静地融入这山谷里的夜色。
略微让人不平的一点是,慢闪公园那个设计非常别致的洗手间是女性专用的,男性的洗手间在另一个平平无奇的角落。最近在网上,有看到戴锦华说的一句话「女权已经成为资本赚钱的工具。资本,甚至不维护男权。」不知道这个洗手间的设定,能否作为一个例证。
再由此展开,「檀谷」整个区域的精心设计打造,自己也逐步收起了初见时的许多倾心,第二次再去的时候,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新奇的感受褪去了之后,对于眼前所见,脑海中会有一种潜藏的如何解读的问询,在某个较窄的视角下,可以尝试解读为,内心中有两种力量在较量着,精致的设计与精明的商业,到底是哪个是主语。
在消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被消费。在追寻什么的时候,也很容易陷入为了追寻而追寻的盲目心态,要注意保持谨慎。
鼓楼大街附近的胡同里面,有一个新改造的空间「金隅金台共享际」。这里原本是部委机关的办公区,2020年开始启动改造工作,结合了对许多场景的规划,重新设计了整个园区。
有办公空间、剧场、人才公寓、酒馆、餐厅、自习室等等。
其中的餐厅,有一家是一个朋友开的「御三家」,主打的是厚切猪排,小菜也都不错,主厨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两位留学生,带回来了地道的日式猪排。
另外还有一家挺喜欢的,是非常地道的山西面馆「壹山面店」,免费茶水是新鲜熬制的红枣茶,非常好喝。
旧空间的新改造,呈现出来的是别致的交融,在狭窄的胡同中的传统的生活感之间,正在孕育着的新的更年轻更先锋的生活感。不同的人群,穿行在同样一片天空之下,生活好像不分新旧了,只要你热爱生活,那就都是一样的生活。
18艺术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觉认知》的开篇第一句:Art may seem to be in of being by talk.
阿恩海姆抱怨说: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
詹森说:20世纪的各种“主义”,事实上多得没有人数得清。这些主义会给理解造成一系列的障碍,它们可能使我们觉得,除非把我们自己淹没在一片玄妙教条的折腾之中,就不用指望了解我们时代的艺术。
《世界艺术史》最近还出现了艺术不可定义的怀疑论,分析主义美学家韦兹说:只要有一种关于艺术的美学理论认为某种关于艺术的正确理论是可能的,那么它在原则上就错了。
----
美国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 Shore)近期在中央美术学院演讲,题目是《转变我人生的五次经历以及它们如何促使我成为一名艺术家》。
在演讲途中,他突然说: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因为我接下来说的事情可能会有一点点冒犯。」
「既然我现在谈论的是注意力这个话题,你们也知道我在聊注意力。那我觉得,你们也应该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重要性。然后,我就发现今天在场的各位,其中有非常多的人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你们今天特意来听这个讲座,但你们却都不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你怎么能够在意,你平时吃的东西,或者太阳照在你皮肤上的那种感觉呢?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挺好的」
随后他走下讲台,回到观众席。
游戏
黑神话悟空,在9月初通关了,没有完成的是:
1)无量蝠,有条路线没有先走,不可逆,无法获得
2)下毒手,需要怪物处于特定姿态下被连续攻击,才可以获得
3)吉祥灯,要打完不同楼层间断出现的9个灯笼怪后,才可以获得,打完魔将boss之后,灯笼怪不再出现
4)种子还差3种,刷不出来,放弃
有些装备升级所需要的素材,需要通关好多次之后才可以收集全,不太能理解这个设定,没有开启二周目的想法了。
虽然投入了不少时间,整体还是值得的。
----
9月份,任天堂新发布了「塞尔达传说 智慧的再现」,让我再次拿起了尘封已久的,「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进度在一半左右就没玩下去了,好玩的游戏也需要能把游戏玩下去的心态。
在有限机能的设备上,开发出来的极致游戏性的作品,实在是太佩服任天堂团队,游戏先存下来,以后能找到时间再玩。
20
最近在初级学习,掌握基础的功能之后,稍微进阶一点的教学视频,都比较侧重特定笔刷的使用,对笔刷的过度依赖,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取巧的过程塞尔达大师模式,笔刷是一个通过相对最简的过程可以完成较高完成度作品的工具。
诸多想做的事情,挑战都汇集到时间上。
----
无人机的移动灵活性,带来了丰富的运镜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整理汇总,实操还要多多练习。
暂时考了一个「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作理论培训合格证明」。
画面内容类型
运镜方式
整体画面
前行(保持直线)
前行+慢慢上升(画面动态更好)(画面有前景 效果会更好)
后退
后退+慢慢上升(适合结尾)
横飞(有主体出现的时候可以放慢速度)(拍长条形物体的侧面)
平飞俯扣(镜头朝下,拍地面)
定点摇镜(俯瞰效果)
画面中有静止主体
靠近
渐远
升降
升降+主体跟踪
环绕
仰拍环绕(拍高的主体)
升降环绕
穿行(注意安全)
旋转上升
冲天俯扣(镜头保持向下)
冲天俯扣(镜头保持锁定目标,从偏水平过渡到偏垂直)
自动聚焦跟随
画面中有移动主体
跟随
环绕跟随
对冲
追踪(画面主体短暂间断性消失)(画面轻微晃动)
探寻主体(主体出现是目的)
利用遮挡物,飞行方向变化,较快聚焦,利用镜头移动
发现主体(主体出现是结果)
无主体画面过渡到有主体画面,较慢聚焦
揭露
主体在前方,前飞 + 俯拍转平拍(或仰拍转平拍),主体进入画面
主体移位消失
上飞,镜头上移,过渡到整体画面,比如旋转上升
主体缩小消失
远离,主体缩小
主体直接转换
主体1 → 主体1和主体2同时出现 → 主体2
主体过渡转换
主体1消失 → 整体画面 → 发现主体2
FPV模式
穿越机效果
变焦
近景成为焦点,或,近景失去焦点
远景、中景、近景 空间关系的变化
视角变化(提升画面观感的丰富性)
与光源关系及变化
逆光180度、侧光90度、侧逆光45度、丁达尔效应、阴影、剪影、反射
风的呈现
通过拍被风吹动的主体呈现风
留白
控制节奏,速度的动态,丰富性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