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与性能

1、稳定排序和非稳定排序

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相等的数经过某种排序方法后,仍能保持它们在排序之前的相对次序,我们就说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就是非稳定的。

比如:一组数排序前是a1,a2,a3,a4,a5,其中a2=a4,经过某种排序后为a1,a2,a4,a3,a5,则我们说这种排序是稳定的,因为a2排序前在a4的前面,排序后它还是在a4的前面。假如变成a1,a4,a2,a3,a5就不是稳定的了。

2、内排序和外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所有需要排序的数都在内存,并在内存中调整它们的存储顺序,称为内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只有部分数被调入内存,并借助内存调整数在外存中的存放顺序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

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所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一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一般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二、各类排序算法分析

1、冒泡排序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对当前还未排好序的范围内的全部数,自上而下对相邻的两个数依次进行比较和调整,让较大的数往下沉,较小的往上冒。即:每当两相邻的数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排序与排序要求相反时,就将它们互换。

下面是一种改进的冒泡算法,它记录了每一遍扫描后最后下沉数的位置k,这样可以减少外层循环扫描的次数。

冒泡排序是稳定的。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

#i

void (int*pData,)

;

for(inti=1;i=i;j--)

if(pData[j]8,7,10,9->7,8,10,9(交换2次)

第二轮:7,8,10,9->7,8,10,9->7,8,10,9(交换0次)

第一轮:7,8,10,9->7,8,9,10(交换1次)

循环次数:6次

交换次数:3次

上面我们给出了程序段,现在我们分析它:这里,影响我们算法性能的主要部分是循环和交换,显然,次数越多,性能就越差。从上面的程序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的次数是固定的,为1+2+...+n-1。写成公式就是1/2*(n-1)*n。 现在注意,我们给出O方法的定义:

若存在一常量K和起点n0,使当n>=n0时,有f(n)(iTemp=9)7,8,9,10(交换1次)

循环次数:6次

交换次数:3次

遗憾的是算法需要的循环次数依然是1/2*(n-1)*n。所以算法复杂度为O(n*n)。我们来看他的交换。由于每次外层循环只产生一次交换(只有一个最小值)。所以f(n)=2] 个数已经是排好顺序的,现在要把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中,使得这n个数也是排好顺序的。如此反复循环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直到全部排好顺序。

直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

#

void (int*pData,)

;

;

for(inti=0;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