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我在1996年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消息报》上,题目叫《博弈论:中国经济学家亟需掌握的数学工具》。该文发表后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经济学消息报》主编高小勇先生用钢笔工工整整地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说他又找到了两个优秀作者,一个是樊纲人类圣经,一个就是我。年底,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出版了他那本名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还在《经济学消息报》上面用我这篇文章做广告:“蒲勇健在《博弈论:中国经济学家亟需掌握的数学工具》一文中提到‘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介绍经济博弈论的中文教科书……’现在立即就有了”(大意如此)。在1996年的那篇文章中,我还写道:可以预期,博弈论将成为中国经济学界下一个热点领域(大意如此)。果然,在随后的年月,直到今天,博弈论不仅仅成为中国经济学的热点,而且还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连着多次授予博弈论成果。
可以说,这些年来,博弈论热经久不衰。不仅仅在经济学领域,而且在政治军事、生物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甚至在一般的商业管理、企业管理、人生哲学等领域的通俗出版物中,几乎到了泛滥的程度。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博弈论在有一个领域的应用却几乎是空白——人文。据我所知,在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除了我曾经撰文将信号博弈应用于审美之外,还没有看到其他人文领域的博弈论应用。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翻译稿的时候,这种判断就立即不成立了。《“瞒过”上帝:圣经故事中的博弈论》——单凭这书名,就会明白这是博弈论在人文领域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应用。博弈论,经典理解是研究理性人之间的互动策略;而圣经,说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互动故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单凭这种人神之间的对比,加上博弈论本身具有的神秘感,就让人脑洞大开了。
在圣经故事中人类圣经,存在诸多上帝与其创造的人(亚当、夏娃,以及他俩的子子孙孙)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互动。这种互动能否用博弈论来描述,是一个问题。首先,上帝是否也可以被作为理性人或者博弈的参与人对待,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在基督教层面上,宗教问题似乎早已经解决了。在基督教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问题是:既然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为什么人类还有干坏事的自由意志?如果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全能的,人类的所有行为甚至思维都是被上帝所操控的,人类只不过是上帝制造的木偶,那么,人类就对于所犯的罪行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一切都可以归于上帝的指派,责任在于上帝,而不在人类自身。也就是说,如果人是上帝所创造的,人就没有自由意志,对于所有的行为都可以不负责任。这样的责难,也是基督教历史上所面对的最为尖锐的挑战,对此,奥古斯丁的解决方案是:上帝的全能正体现在这种给予人类自由意志的选择上面。如果上帝只能够创造木偶一样的人类,没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行为完全由上帝所操纵,上帝就不是全能的。也就是说,上帝为了某种目的,甚至可能上帝是为了好玩,就创造出了具有自由意志的亚当和夏娃。
一旦上帝创造出了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人类与上帝之间就存在博弈互动了。因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行动,而这种被人类选择的行动可以不是上帝所意愿的。上帝为了引导人类按照上帝自己的意愿选择行动,就可能选择适当的策略去诱导、奖惩人类,而人类的自由意志使得人类也会选择自己的策略去应对上帝的奖惩策略——这样,上帝与人类之间存在博弈的说法就顺理成章了——这基本上就是本书的立论基础。
从上帝给予人类自由意志之奥古斯丁神学理论那里,可以为上帝与人类之间存在博弈找到逻辑基础。上帝创造宇宙、创造人类是具有目的性的——为了不孤单,为了得到人类的爱,为了好玩——各种各样的神学理论,莫衷一是。但是,对于本书来说,只需要借用这些假设,并不需要作出新的假设,这是本书的立场。这不仅仅避免了神学上的麻烦,还主要是基于本书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博弈论本身,而不是神学。本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给定圣经中所描述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说的是上帝与其创造的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故事表明的冲突结果,借用博弈论模型,反推出上帝的偏好。当然,作为一种类似于对“形而上”的偏好,作者(包括读者)根据这种上帝的偏好去理解上帝的目的,也就是说去理解上帝本身!当然,本书作者并没有说出这样的意图,但是作为读者之一的我,可以意会到这一点。
上帝是善的,上帝造人是为了上帝自己不孤独,或者是为了显示上帝的伟大,这些都是神学家们对于上帝造人的目的性解释。上帝制造出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是为了显示上帝的全能——这种来自奥古斯丁的神来之笔,为本书的价值埋下伏笔。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本书仅仅是谈谈如何将圣经故事做成博弈论模型,那么就基本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我认为,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先驱性的研究价值,是基于目前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未来的人工智能,人类将制造出非常高智能化的,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机器人。这种高智能化的机器人,甚至有可能具有自由意志,或者说某种程度的自由意志。它们会思考,会学习,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它们来说,制造出它们的人类,就是上帝!
这种将上帝作为与具有七情六欲的芸芸众生一样的博弈理性人的写作,乍看起来十分荒谬,但是,对于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来说,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前沿研究。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研究未来出现具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人后,人类应该如何与它们打交道,如何进行博弈——这就是本书研究的先驱性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确存在博弈的关系,特别是未来人工智能异常高级的时代,那是必然的。但是,在具体的博弈关系中,委托代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就是委托代理的关系。在圣经中,上帝耶和华与摩西之间的合同——“十诫”,基本上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合同。耶和华委托人类要做的事情就是严格遵从“十诫”,奖励是拯救人类。人类委托机器人的是什么,当然是人类可以设计的目标,包括阿西莫夫在其名著《我,机器人》中给出的三个戒律。即,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与的任何命令;第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对这样的问题还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作者在未来的进一步研究能够弥补这一空白。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未来的机器人来说,我们人类就是制造他们的上帝。我们显然是七情六欲的芸芸众生,我们也会设计高级机器人,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意志——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不管你是否愿意,这种情况很可能出现。那时,研究机器人的上帝——人类机器人工程师——与机器人之间的博弈,就成为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本书其实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可以预料,到那时候,本书将被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
因此,我们现在发现,在适当的时间,我们找到了一部实际上可以用于研究人类与具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人之间进行博弈的先驱性作品。可以预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受此书的影响,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作品跟进。
是为序。
蒲勇健
2017年11月27日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以上内容为:《“瞒过”上帝:圣经故事中的博弈论》序言,格致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这是一本运用博弈论来解读圣经故事的奇书,作者认为,圣经中的上帝与人类角色都会理性地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他们会基于自己的偏好以及对其他博弈参与者偏好的了解,做出策略性的选择,从而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
这本书从创世记开始讲起,围绕圣经中最富于冲突和谋略的那些故事展开。作者使用基本的博弈论工具来展示圣经中各个角色之间的理性计算,准确地解释了他们何以做出种种选择以实现自身的目标。
书中涉及的基本上都是非合作博弈,在具体的表达上,运用了直观的博弈树形图和博弈矩阵。作者运用策略分析,对上帝的性格和动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包括上帝为什么会数次对人类进行愤怒的报复。
本书对圣经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对宗教哲学、政治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可以视为布拉姆斯拓展博弈论应用边界的一次尝试,此书的出版无疑将会为国内学界带来新的思维和视野。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查看相关内容!
格致出版社
长按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