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到网页浏览器,你是否会有一个固有的印象——似乎桌面端网页浏览器都是 或者是基于开源浏览器项目 的衍生浏览器。经过这十年的发展, 已成为 Web 端的「事实标准」,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这个时代的 IE 浏览器。

事实上,在只有桌面端网页浏览器的时代,除了 IE 和 之外,Opera 就以其独特的设计、高效快速的页面加载速度备受一些科技爱好者的青睐。和当年大多是 IE 和套壳浏览器有所不同的是,Opera 当年采用的是其自己研发的 排版引擎,也是最早获得 Acid3 测试满分的网页浏览器。除此之外,多标签页浏览、快速拨号、标签分组等这些现在桌面端网页浏览器中早已经司空见惯的功能,最早也都是在 Opera 浏览器中率先亮相的。

百度浏览器更新_ie浏览器更新_浏览器更新

采用 排版引擎的 Opera 12.18

当然,随着 的崛起以及其排版引擎 Blink 发布,Opera 最终还是顺应潮流,选择放弃直研 排版引擎转而成为现在众多 衍生浏览器的一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其原本独有的魅力,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使得 Opera 的开发团队将开发重点聚焦在功能和使用体验上。

事实上也正如此,现在的 Opera 在很多功能和设计上都和目前看到的众多基于 的浏览器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 是网络浏览器的「基本款」,那么现在的 Opera 我认为则更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定制款」,即便是新手,无需过多设置就可以「开箱即用」。

随着 Opera 正式推出了其第 100 个版本,Opera 将其这个历史悠久的桌面端网页浏览器品牌重新命名为 Opera One。全新的命名 + 全新的升级,Opera One 用起来怎么样,不妨一起来看看。

▍模块化的 UI 设计

作为一个十多年前的 Opera 浏览器的老用户,十多年后再次体验 Opera 浏览器却变得熟悉又陌生,打开Opera:about 关于页面,底部那个十多年就已经存在的「永远怀念 Geir Ivarsøy」 依旧还在,即便 Opera 早已不再是创始人自己管控的公司(2016年 Opera 浏览器被中国财团收购 ),但熟悉的快速拨号页面以及侧边栏依旧还在,只不过功能上和以往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ie浏览器更新_浏览器更新_百度浏览器更新

和此前 Opera 浏览器的用户界面相比,新品牌下的 Opera One 最大的改变或许就是界面设计的模块化。其实从整个 UI 上就不难看出,不同的功能区块设计得醒目且直观,并且有每一个功能区块都有足够的区域进行延展。比如顶部上方就是标签栏,下方紧挨着是地址栏,左侧是侧边栏功能区,中心就是网页加载的区域。

不同的功能通过色块形式进行分割,显得清晰整洁且富有层次。作为对比, 的各个功能区块之间的边界更为模糊,看似界面非常简约,但实际使用起来会发现很多功能被分散在软件的不同入口,想要随时打开使用并不那么方便顺手。

而除了模块化的 UI 设计之外,Opera One 还对交互进行了大量的优化,使用起来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界面操作起来很「平滑」,很少遇到其它浏览器上的那种「操作卡顿」。究其原因,主要是 Opera 在用户界面上引入了类似 Web 渲染上经常使用「多线程合成器」,而工作原理也和网页渲染器类似,就是将原本只有一个线程的任务拆开,让多个线程进行绘制页面、UI 动效渲染的工作,从而高效的完成原本单个 UI 线程的工作。

这就使得整个交互动画变得非常流畅,甚至在主线程拥塞时也不会对整个 UI 动画产生影响,反馈到实际使用就是:不同的工作区切换时,UI 界面重绘和加载的动效让你会觉得很平滑,多个功能区会根据界面的变化情况自动调节显示效果。

▍标签页岛:多选项卡浏览的更优解决方案

作为现代浏览器的标配,多标签页浏览功能可以方便我们快速切换打开的不同网页,但打开的标签页太多也会导致标签页无法快速切换,产生不易查找的问题。虽然很多浏览器都加入了标签组的设计,但标签组创建方式较为呆板,不同标签页切换依旧不那么方便。

而在 Opera One 中则通过「标签页岛」这个小设计改善了这一问题。它足够直观,也不需要改变我们平时打开标签页的习惯,比如我自己就不喜欢使用标签组,依旧习惯于一次打开多个标签页。而「标签页岛」则会根据你标签页最初的源链接,自动将其放在一个「标签页岛」中。比如你首先打开的是少数派首页,之后点击首页中的连接打开了少数派中的多篇文章,那么这些新打开的都来自少数派的页面都会自动放在一个「标签页岛」中。

除了自动放置到一个「标签页岛」之外我们也可以根据页面类型直接在「标签页岛」中新建标签页,这里只需要在需要加入的「标签页岛」的右侧边缘点击「+」,这样创建的新的空白标签页就会自动放置到当前「标签页岛」中,当然以此跳转新增的标签页也会自动加入到当前这个「标签页岛」中。

如果你希望新建的标签页和此前创建的「标签页岛」没关系,则可以直接在标签页栏点击添加来创建一个新的「标签页岛」,不同的标签页岛之间通过「颜色标签」的形式分割,当你创建新的标签页时,其他「标签页岛」中标签页的网页标题文字会自动隐藏,这样当打开很多标签页时,就可以根据颜色快速找到想要找的内容主题了。

要知道相比文字,色彩要远比文字更醒目也更容易识别。在找到对应标签页所在的「标签页岛」后点击「标签页岛」的前面的「颜色标签」,这个「标签页岛」就会自动展开里面的标签页标题浏览器更新,这样就可以精准的找到想要的标签页了。

相比于 上完全需要手动创建的标签页组,Opera One 上这个创新的「标签页岛」确实可以更好地解决大量标签页打开后的分类管理功能,再结合 Opera One 上的工作区功能,可以快速在不同的状态下切换。

比如我会使用两个工作区(私人/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区打开不同的标签页和标签页岛,再根据不同的场景下灵活的进行快速切换定位,提高整体的工作以及当前浏览器的使用效率。

▍侧栏中的音乐集成以及社交媒体集成

左侧栏可能是 Opera 网页浏览器中最为实用的功能点。和主要的浏览页面区不同的是,侧栏更多是用在主要上网时的辅助功能。例如在上网冲浪时听听歌或者刷刷社交媒体。毕竟相比于在网页上完成各种操作或者工作任务,刷社交媒体或者停流媒体音乐本来就不应该占用时间。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访问网站时顺手在侧边栏刷社交媒体,要比通过 PWA 的形式将这些网络服务安装到系统中,然后再作为独立应用访问要方便的多。并且可以随时从侧栏看到新消息提醒,这也远比在独立应用通过看系统通知消息要来得高效及时。

Opera One 支持在侧边栏中直接接入 、、、 等多款流行的社交网络服务/IM 服务。就像是我们以往见过的 IM 聚合应用那样,你可以在 Opera One 的侧边栏上放上多个社交媒体应用,点击某个社交媒体应用就会在侧边栏自动打开这个社交媒体服务的 Web App 进行浏览。

焦点离开侧边栏后,侧栏就会自动折叠不占用当前的主要网页浏览区域。而当有新的社媒通知时也会在图标上显示小红点通知,提醒你在侧边栏上点击查看。

百度浏览器更新_ie浏览器更新_浏览器更新

除了集成社交媒体之外,侧边栏中还可以直接集成流媒体音乐服务,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上网冲浪的时候顺手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侧栏中点击下方的「播放器」后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当然关联登录后并不是调用系统中安装的流媒体音乐客户端浏览器更新,而是和社交媒体一样调用流媒体音乐的 Web 端进行音乐播放,这样做的好处其实不言而喻——本地不用安装单独的流媒体播放器客户端,想要听歌时点击浏览器就可以一键启动。

▍集成自品牌 AI:Opera Aria

无论你是否承认,AI 将会是未来网络的必需品,事实也证明通过 AI 可以辅助我们进行大量的工作,甚至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事物来。我们可以让 AI 帮忙写文档、编程、回答问题等等,而作为网络世界的最主要入口,在浏览器中集成 AI 自然也变得顺理成章,比如微软就在其浏览器中集成了 Bing Chat 来让浏览器可以真正成为一个 AI 驱动的信息工具。

Opera 在这方面自然也不会落后,很早之前就宣布支持将 集成到浏览器中,而在 Opera One 中则更进一步,直接推出了自品牌的 AI:Opera Aria。相比于 存在的诸多限制(可以使用的地区非常有限),Opera Aria 则支持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即便是国内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也没有任何的问题。

ie浏览器更新_浏览器更新_百度浏览器更新

要想使用 Opera Aria 其实并不复杂,点击侧栏下方的更多,在「AI 」中选中 Aria 即可调用。这时点击侧栏上的 Aria 图标然后使用 Opera 账号授权即可。

在使用上 Aria 其实和 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依旧是通过对话串的形式来交互,当然要说到 Aria 的不足,可能就是回答的反应时间不够迅速,而且相比 ,Aria 的准确性上也有待提高。

▍结语

虽然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浏览器」,但这个从 Opera 100 改名为 Opera One 的版本依旧给我带来了不少新鲜感,即使不再使用自研的页面渲染引擎而是变成了众多 浏览器的一员,Opera 也依旧保留了其标志性的快速拨号以及侧栏设计,同时针对多标签页浏览以及侧栏功能进行了诸多创新。显然 Opera 的第 100 个版本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也让人期待这款有些「特立独行」的浏览器产品日后还会怎样变化。

你可以在下载 Opera One。

原文链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