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女婴胸部疑似发育#“跳拉丁舞导致性早熟”的新闻热度还没过去,又一例“幼儿乳房早育”的事件广遭热议。事件背景是江西一名1岁半的女孩,被母亲发现胸部突然隆起,形似“发育”。女孩母亲认为女孩没有乱吃什么,所以就把原因放在了奶粉上面。

不可否认这又是一起扰动百姓情绪的事件,同时更是向奶粉市场再次撒了盐巴!但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在看了#1岁半女婴胸部疑似发育#的相关新闻后,关于事件热点细节和结局调查真相暂且不谈,有一个事实就是:母亲判断女孩“性早熟”的思维逻辑广具代表性。

1岁半女婴胸部疑似发育:疑似奶粉原因

某个程度上说致性早熟的奶粉牌子,事件中的女孩母亲就是广大育儿母亲的“缩影”,这位母亲的平凡辛劳、育儿过程、事情发生后的忧心都是很多正在育儿的妈妈同样的经历。相信大部分母亲出现了和新闻中一样的事,也都会思考一定是奶粉出了问题。

而妈妈们出现这种原因的本质共性是因为:宝宝发育生长过程的医学知识欠缺。虽然曾经劣质奶粉的“大头娃娃”事件和三鹿的“结石婴儿”事件,让奶粉质量辜负人心,但从新闻中透露出来的医学常识欠缺问题也万万不可被掩盖。

曾经劣质奶粉的“大头娃娃”事件和三鹿的“结石婴儿”事件,让奶粉质量辜负人心

所以关于本次新闻事件,结局调查固然重要,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作为广大育儿的妈妈们,不要再次煽动自己的情绪。本人作为公立医院的外科医师和公共营养师,站在科学宏观的角度,借着本次新闻事件,给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奶粉和性早熟”很容易被忽略和掩盖的“真相推断”:

1、本次新闻事件,其实和2010年的“X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一样。当时湖北也有3名幼儿出现类似的“胸部隆起”之后,被怀疑和X元奶粉有关。这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后面国家出动卫生部对X元奶粉是否含有激素进行调查,最终证实圣元奶粉并未违规,参与调查的儿科内分泌专家和卫生部专家发言表示:事件中疑似早熟的女婴只是“小青春期”的生理表现,暂时无需治疗,只要随诊观察就行!

2010年的“X元奶粉性早熟事件”

2、新闻中的“女孩”很可能处在“小青春期”!“小青春期”是医学界公认存在的生理发育过程。指的是2岁之前的幼小儿童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因为这个时间段,控制人体性征发育的器官-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还未发育完善,2岁后大多数会自愈。

3、女孩也有可能是“部分性早熟”!性早熟分真性早熟、假性早熟和部分性早熟。真性早熟通俗来说就是真的发育了,具备了生殖能力。假性早熟就是某种疾病或因素导致的早熟,还不具备生殖能力。而部分性早熟,就类似“小青春期”,大多为单纯的乳房提早发育,不伴有其他性征发育,骨骼发育也不加速,多见于较小年龄儿童,主要与激素调节机制尚未建立有关。

“小青春期”是医学界公认存在的生理发育过程

4、目前性早熟的发病率大概是十万之一千。按照这个比例,上海300万儿童中,有3万儿童出现性早熟。一般而言,女孩中的性早熟者明显多于男孩,真性性早熟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孩。不仅如此,女孩中80%的性早熟都是特发性的,即找不到特别的原因。

5、导致性早熟的因素有太多了,除了常见的食物,还有环境因素、水源因素、反季水果、护肤品、营养品等等,甚至是夜里睡觉一直开灯光照或者家庭成长环境是否和睦、电脑电视手机内容等等因素,也会造成性早熟。特别是幼儿乳房发育,有的时候可能是脑垂体、甲状腺问题。

导致性早熟的因素有太多了,除了常见的食物,还有环境因素、水源因素、反季水果、护肤品、营养品等等

以上关于新闻事件的内容推断,并不是告诉大家性早熟就一定跟奶粉、外界没有关系,正是要表明外界太多因素能够导致性早熟了,但千万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性早熟”就一定是奶粉问题,就一定“熟从口入”。这样思考的最终结果,会因为把关注点放在奶粉上,煽动自己负面情绪的同时,也延误了幼儿身上可能患有的其他疾病,最重要的是错过了寻找孩子性早熟的“真正元凶”,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孩子奶粉停了,放下了本应彻查的早熟真相,失去了提防之心,最后让孩子无形之中,变成了真性早熟。

提醒:妈妈们如果怀疑孩子性早熟致性早熟的奶粉牌子,首先应该通过检查先排除是否为脑垂体或下丘脑异常,并不是通过单纯检查雌激素(雌二醇),还要检测垂体促性腺激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