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关于爱有很多说法,也许是用心的精致,也许是可以岁月倒流的回忆爬虫脑,它关乎陪伴,关乎沟通,关乎对于整个教育的深远影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而父母即是孩子的上帝,孩子即是父母的天使。
不那么多愁善感地来看,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基因和大脑构造,而这也是生物学家经过一代又一代研究后的发现。
其中,人的大脑有三个进化发展过程,根据先后顺序,大致分为爬虫脑、哺乳脑、人类脑,它们分别对应人类的脑干、边缘神经系统和大脑新皮质,又分别负责处理身体的基本生存行为、情绪生成和思考能力。
由此看来,不同的生理基因会造就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的性格特征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以幼儿教育为始端,从3岁开始,经过6年义务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直至4年甚至4年以上的高等深造,一个孩子的才学和心智才算足够成熟。
或者说,Ta已经开始渐渐偏离孩子的轨道,成为自己的大人了,但对于父母而言,Ta始终也只是个孩子罢了。
上世纪90年代,一本名为《完全失踪手册》的书籍里严谨细致地介绍了如何人间蒸发、换个地方重新活过的办法。
后来,这本曾经流传于日本坊间的书籍渐渐失去了踪迹,直到今日,它才重出江湖,据说是某位隐士找到了它爬虫脑,不管不顾来源,依旧足够令许多人足够欣喜。
沾染尘土的日记本,爆满的相机存储卡,夹在旅行书籍里的登机牌和门票,萍水相逢的旅人和他们的人生,在刺骨的寒冷中跺脚等来的雾霭朝霞,从冰凉漆黑的海里浮出水面撞见的满天星光,与爱人相依偎时吹来的山风,或在广袤天地间的独自迷醉。
这也许是人的理想生活,无关抑郁,无关自闭,只是一个人经过人生长河的一种选择,它由思想汇集,是经历的结晶,也是来自至亲的理解。
我们每天度过的称之为日常的生活,其实说不定是一个个奇迹的连续。
日出而作,享受第一缕光落在你背影的绚烂,华灯初上,在你眉心点上一盏灯,天空就依然明亮。
“爸爸,妈妈”是咿呀学语的你最初学会的词汇,这也是初为人父人母他们最早的惊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朗朗上口的背诵之后是甘甜水果的奖励。
“这次考得不错,再接再厉,只是早晨要记得吃早餐”,这是你寒窗苦读背后来自父母的心疼和欣慰,也是你18岁之前风平浪静的生活。
但多年后当你回忆起来,就会意外于被忽视掉的许多细枝末节,它们就如同涟漪,层层泛波澜。
“妈妈,我一个人睡很怕。”
“爸爸,你送我上学吧。”
“妈妈,你陪我看一会儿电视嘛。”
“爸爸,你帮我看看这道题怎么做?”
“妈,我有些心事想和你说说……”
那些年,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年人支付着巨大的生活成本,他们不得不越来越努力地去争取更多的机会,每天摸黑出门然后摸黑回家,疲惫和压力席卷而来。
每当这时,他们的孩子,总希望能与父母多多依存,想方设法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爱的光环下,父母不得不抽出心思和你们对话,但有时候他们实在是太累了,只能拒绝,这逐渐变成了一种需求上的冲突。
矛盾不是一个讨喜的词语,但它又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例如,父母们忙着工作,忙着交际,给予的陪伴少了,却能给家人足够的经济基础。
孩子们忙着上学,忙着玩乐,压力少了,却需要父母的更多陪伴。
如何在与家人的陪伴中兼得发展渐渐成为了亲子教育的重大话题。
或许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成为彼此的港湾就成为这一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