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关于手机的流水账 不严肃非测评 有故事没酒)

这可能不是一篇正儿八经的评测,它不在于说服你买或不买,只想你看了以后能对手机这个物件儿,产生新的思考。

我15号下午3:01下单抢的这台8 plus,22号早上到手。之前看到了很多唱衰的言论,但我是从安卓“投敌”过来的,不存在6s,7用户不值得换的想法,我喜欢就买了。在文章开头,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开箱过程和这三天的使用感受。

【外观】

我买的是黑色,玻璃后盖有种温润感。我挺关心苹果是怎么处理后盖玻璃到金属边框过渡这个问题的,仔细看,玻璃和金属边框的中间用了一条非常细的、切面和玻璃及金属完美衔接的纳米注塑条,和机身侧边的四条短纳米注塑天线条是一个整体,单做工这件事,我只有三个字对苹果说:钱拿走!

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_苹果返回上一级_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

【配件】

包装配件方面,就是我想弄死苹果的地方,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老三样,充电器功率也稳定在了···········5W。不过这代支持了快冲,官方套件(29w充电器+usb-c to 转接线)合下来要500多元,实在有点贵,好在民间已经确认苹果的这快冲是支持USB-PD协议的,这里就不展开,你只要知道:不久华强北就会有一批价格便宜、充电效果有保证的快冲充电头出现,你只要购买该充电头和一条好一点的usb-c to 充电线就可以了,到时候我估计200人民币左右可以买到挺好的。届时,充电功率可以到惊人的15W。同时,这代换成玻璃后壳的主要原因就是上无线充电,我的无线充电器还在路上,就不能给大家说使用感受了,但是我预计应该是小于5W的实际功率的,因为苹果今年还没有打算开通7.5W的打算,看着隔壁三星已经10W无线冲了,唉,不过苹果用户应该习惯了。

【屏幕】

屏幕并没有在参数上和前代有区别,毕竟LCD屏幕嘛。唯一变化的是trun tone技术,就是根据你的环境光色温智能调节屏幕的色温,其实和原来的两素调节大同小异,但是几天用下来,我还是觉得很实用的,在不同光源快速切换下,可以看到屏幕发色的变化,这在实际使用时却是一种你感受不到的『智能切换』,建议买了的都开这个功能,会舒服很多。

【音频】

发布会提到了外放的提升,我和一台6plus对比了一下,从声音的大小来看,就是放在地上踩的那种碾压。但是大音量以及两个麦克,手放在屏幕中央也能明显感到机器的振动,不知道我这是否是个例。耳机听歌上,我还是能听出有些进步,但这都是玄学,自己听听就好,毕竟以后耳机将会是蓝牙和type c的天下。听说基于type c 的有线耳机在降噪、三频的表现都是秒杀级的存在,只是还没有上市,很期待。至于蓝牙耳机,我建议大家配一副。他们自家的就挺好,对音质有要求的就上更好品牌的;没要求,百十来块也有不错的。

苹果返回上一级_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_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

【拍照】

这次升级最大的应该就是拍照,我自己最喜欢的改变是:1)进光亮提升了83%;2)色彩调校不再是白开水,而是偏向更加饱和、鲜艳;3)人像模式鹤立鸡群。

其实这个是最不需要评测的,拍一下就知道好坏,这次是不用放大细节、肉眼可见的好,难怪给了它94分的逆天高分。我分别和小米6以及 plus做了粗糙的对比,效果提升明显。

苹果返回上一级_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_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

左边,右边小米6。上图左边,可以明显看到苹果的动态范围要比小米6好一截,窗帘上部,因为外部逆光原因,小米已经很黑了,但是8 plus就像均匀打光一样,你不得不服,暗部细节也保留的很好。右边室内拍照,苹果饱和度高、色彩层次多的特点也展现出来。

苹果返回上一级_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_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

上面左边 8 plus,右边 7 plus。 画面观感上苹果返回上一级,7代普遍的白开水风格像是蒙上了一层浅浅的雾霾,8代则通透、鲜艳一些,这也是受三星、华为的影响,毕竟这两家在拍照上已经不虚苹果,可战300回合。再放一张单独8拍的食物直出,颜色等是我非常喜欢的。

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_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_苹果返回上一级

【系统】

8默认带的是IOS11.0版本。我很久没用苹果了,但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变化。但是第一版系统不完善的毛病还是有的。比如我在刷微信朋友圈的时候能轻微感觉到掉帧,虽然我其他朋友看了之后觉得几乎没事,但是我像是能放大几倍一样的感知到它,这是在我看来不能忍的,毕竟2000元的安卓非旗舰估计都不会有这现象;但系统自带的浏览器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丝滑般滑动,所以后续应该都能通过升级解决。我自己比较想苹果能加上轻触home键返回上一级,原生输入法支持导入词库,以及桌面任意位置下拉出现通知栏,我真的不想用搜索啊····

好了,我已经把我觉得应该说的非参数类的使用评测说完了,这是从一个手机事逼(嗯,确实是)的角度去写的,至于为什么买它不买X,除了买不到X之外,我是有几点顾虑的:

‍X的上方刘海对于我这种强迫症是有点难第一时间接受,可能X发展很好,两年后大家都习惯了,就像当年6代摄像头突出一样。

X的OLED屏幕我有点担心,毕竟P排列,再加上那像素数,到时应该能看到相关的颗粒,但这点似乎绝大多数人都不在乎,因为没人会趴到手机屏幕前5厘米去看。

没有了实体键,或者说没有了一个有实体键手感的按键。我尝试过安卓的虚拟按键,怎么说,忍忍我是能用的,但当我所有的操作都只有相关画面变化作为反馈的时候,我是有种不安感的,相比来说,原来的home键实际是有两层的反馈,按下时,实体键会给手指一个相应的反馈,然后才是屏幕内容变化的反馈。

没有了指纹解锁。我相信苹果面部识别在安全性和易用性上能做的很好,但这是大方向的事,它就是没有指纹方便,冬天北京雾霾的时候,我们如果恰巧带着口罩,这时候又恰巧需要解锁手机,你可能要乖乖的摘下口罩,除非苹果在脸部识别基础上加上眼纹识别。但考虑到X全面屏、以及后置双镜头的光学防抖(8 plus只有主镜头光学防抖),这两款手机我还是都推荐的。

好了,好像现在才开始正文(我还以为要结束了???)为什么我说 8 plus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呢?

这要从手机这些年的发展说起。 一开始的诺基亚、松下,主要功能就是打电话、发短信;之后塞班、系统、安卓和苹果ios一起把手机行业带到了智能机时代,手机不再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而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最重要的移动计算终端,它承载了太多的任务,购物、通讯、出行、娱乐、拍照等等。那么下一个时代,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手机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比原本多得多的数据量和计算性能,我们得到的将会是无限的可能。

这就要说到人工智能,简单的说,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到目前为止我们是唯一一种具备深度感知的生物。我们可以理解、感应深层的规则,但是却无法将这个能力具体化,所以现在深度学习就是要「模仿」这样的神经元运作,把人类的直觉认知变成有逻辑的规则。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流派,一是卷积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机器视觉;二是递归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语言模型建立;三是强化学习,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是一种制约机制。

而要在手机上实现这些功能,则需要两个重要的保证:硬件性能和支持数据。算法固然重要,但是相比这两个条件,算法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之所以说这代是一个时代的起点,就是因为这代A11的处理性能是一个在多次性能积累、提升后的一次『奇点』变化,它已经可以强大到和桌面级cpu抗衡,同时,兼顾了功耗的要求。 8 plus上的人像模式的实现就是依靠了这些强大硬件的支持,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加上滤镜,而是通过算法识别你的脸,再把你的头像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同时获取你的深度信息,模拟出相应的光源效果,再叠加渲染上去,当然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目前能做到如此苹果返回上一级,已经比一众安卓边缘简单涂抹从而实现大光圈效果要好的多得多。同时,我们在发布会上也看到了苹果演示的手机AR内容,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方向,开发者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出很多好玩、新奇、创新的应用,但实现的基础还是cpu、gpu、神经网络芯片的全面支持,其实是运算性能达到拐点的而自然达成的。

第二,就是『支持数据』的获取。有了硬件,有了算法,另一大核心就是数据做支撑。现在的手机,可以直接获取的数据还不是很多,目前还停留在读取你的『文字信息内容』,通过关键词和语义分析技术提取信息; 或者是你的LBS 信息;再或者是你的某些操作、点击信息。但基于这些信息,他们可以反应出来或者通过算法预测出来的可能结果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人工智能算法能达到『好用』效果,它就需要全面、大量的信息。所以信息维度需要全面,而现有的信息维度是不够全面的,或者说,它缺乏了最重要的那个维度的信息,就是和用户互动反馈。说白了,我们日常使用手机,目前只能采样式的捕捉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是反应了我们真实想法的。那在其它时刻呢?比如你看某个购物网站上物品的微表情,再如你和人聊天时的微表情,就是在这些『浏览』,『聊天』等操作的时候,手机无法采集你的『反馈』,从而造成了信息维度的不全面。如果有技术能采集你的微表情,并结合相应微表情所代表的含义,以及相应的内容,就能采集到响应『带反馈』的信息,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苹果的FACE ID 看似一种解锁方式,但交互便利性上,它是比指纹有所差距的,在屏幕下超声波指纹技术还无法量产的阶段,苹果研发的这项技术不单单是做指纹的一种暂时性替代方案,有着这么复杂、这么久技术储备的FACE ID 技术,更将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数据收集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它是一种让你不知不觉为你行为『打标签』的方案,苹果就在你本地端默默的收集你的数据,最终看透你。在这条道路上,苹果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人知道终点,也不知道是好是坏,但苹果认定这将是未来十年手机发展的一个开始。

所以,8这代的性能,不能单单看日常使用运行的层面,如果单看这,它和6S,7几乎没有区别,毕竟打开个应用才需要多少计算量呢?它的意义更在于可以实现未来的无限可能。这里我想到了昨天去聆听学长AI讲座的一句话,其实是John 说的:As soon as it works, no one calls it AI . (一旦习以为常,便不再称之为智能)。真正的科技我们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就像Siri能识别出你说的文字,就像今日头条给你的文章你似乎都还挺感兴趣,就像你和微软小冰能自由交流,同时你也不会知道你无意在自己浏览器上看到的一条广告,它的推送使用了多少你的过往记录。所以,我们讨论的该不该买,流不流畅,已经不是这代的问题了,它要做的是在保证拍照、屏幕、音频、做工等稳步进步的同时,敲开下一个时代的大门,而我们,就静观其变吧。

写在后面:

上个周末我去参加了母校的校友会,主题是AI(人工智能),也就是上文最后一段咚咚咚提到的学长的讲座...嗯,不得不说我校真的很学术,校友会像研讨会,信息量hin大,你们懂得好多...(所以是怎么把我录进去的我又是怎么毕业的)

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_苹果返回上一级_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

不得不说,这篇评测让我对咚咚咚同学刮目相看了,他证明了自己不仅是朋友圈中的非著名单口相声艺术家,还能写出如此正经易懂有深度的手机评测。我墙裂要求他没事儿就写一篇,他幽幽的说:也不是每天都有新手机给我玩啊..

苹果返回上一级好麻烦_苹果返回上一级_苹果返回上一级怎么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