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早产儿日,浙大儿院医护人员的朋友圈被一封特殊的来信刷屏了。
这封信来自曾经的NICU患儿的家长,信的落款时间是10月23日。如果不是护士长有心翻看那本厚厚的家长留言本,这封信可能会一直默默躺在那里。
“就像一缕冬日暖阳,一直照进我们的心底。谢谢你让我们看到我们的价值。”看到这封信后,NICU的医护人员眼眶湿润了,那些与死神作战的日日夜夜仿佛又回到眼前。
“送到我们NICU的早产儿,很多都离死亡很近,甚至有的在送来之前已经 ‘被判了死刑’。我们就是要努力给宝宝和他们的家庭带去生的希望。”浙大儿院 NICU副护士长罗飞翔说。
绝处逢生
巴掌大危重儿闯过一关又一关
罗飞翔副护士长介绍,来信家长的孩子是一例罕见病患儿,送来时病情十分严重,救治过程中下过好几次危重通知书。最终,经过内外科联手的异常艰难的治疗,孩子奇迹般活了下来,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为一名爱臭美、会撒娇、能说能唱、能走能跳的四岁小姑娘。
NICU副主任陈正表示,来到我们医院的早产儿都比较小,很多是28周以下的超早早产儿,体重不足1000克,属于超低出生体重儿。有的甚至二十五六周就出生了医院会故意不让早产儿出院吗,是仅有五六百克重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这些孩子吮吸、呼吸功能都还很不完善,很多都被下过危重通知书,但最后多数都挺过来了。
长期工作在NICU护理一线的护士张培对此很有感触:“这些孩子特别特别不容易,要经受很多磨难,我们帮他们一关一关地闯过去。今天想办法闯过呼吸关,明天想办法闯过喂养关。我们接收的最小的宝宝25周左右,也就比巴掌大一点。”
张培说,这里的很多孩子,可以说是绝处逢生。有一位双胞胎患儿,来到这里时大家都以为救不回来了,好多次都上了呼吸机,但家长一直坚持,医护人员也倾尽全力,孩子奇迹般好起来,现在已经出院了。
生命奇迹
重症宝宝一个个康复起来
陈正副主任表示,浙大儿院救治的新生儿病例,除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还有低氧性呼吸衰竭、脑损伤、先天性巨大脐膨出、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多种疾病。浙大儿院对于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早产儿整体救治成功率95%以上,最小胎龄24周,出生体重562g,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医生在给宝宝做康复训练
为了让早产宝宝得到更好的恢复,浙大儿院NICU和康复科联合,早产儿住院期间就开展神经运动发育功能评估,在NICU病房内进行康复训练,使得一些有问题的早产儿及时尽早地获得干预,改善早产相关并发症的预后。
一切生的希望
都源自于爱
一场场生命奇迹,离不开高超的医术,也离不开家长的坚持、医护的尽责。
“多少次,连医护人员都觉得希望渺茫了,患儿家长却一直坚持,他们真的很伟大。很多宝宝都是因为家长的坚持,康复起来。” 从业7年的张培护士不无感慨地说。
早产儿住院期间就让家长在病房内进行皮肤接触和袋鼠式护理,也是NICU的特色之一。让早产宝宝感受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浓浓的母爱,能稳定孩子的生理状况,也能降低家长的焦虑情绪。
袋鼠式护理
送到NICU的宝宝都是在一出生就离开妈妈,衣食起居都由医护人员照料,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还常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跟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家的喜怒哀乐,几乎都来自他们。有一天早上来上班医院会故意不让早产儿出院吗,看到同事像妈妈一样抱着宝宝在阳光下沐浴,温馨极了”。罗飞翔副护士长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刻。
护士抱着宝宝沐浴阳光
2018年春节,NICU的所有医护人员在朋友圈“炫富年终奖”,这份“年终奖”不是其他,是六面锦旗,写满158个康复出院的早产儿的名字。
世界早产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