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诈 微 课 堂
(第 44 期)
疫情相关诈骗
嫌疑人利用当下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紧缺的现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低价口罩售卖”的虚假广告,在收取受害人的货款后,将对方拉黑,实施诈骗。
1、2020年1月24日,受害人杜某到漓渚所报案,称其在微信上买口罩被骗844元人民币。受害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自称朋友家是开口罩厂的,货源充足且价格低廉,受害人信以为真,分8次共转844元给对方买口罩,后被对方拉黑。
2、2020年1月30日晚上,受害人陈某到平水派出所报案,称其在微信上买口罩被骗200元人民币。因当前疫情严峻,陈某一直在网上找寻买口罩等物资的渠道,后在微信上找到一个“卖家”,对方自称有货源。陈某向其支付200元口罩款后,对方将其拉黑。
柯桥区反诈中心小姐姐也说了
春节放假
骗子不放假
蜀黍也为各位总结了以下几类骗局
一定要警惕!!!
骗局一:虚假售卖特效药、医用口罩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在网上散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效药和医用口罩信息,等有人上钩后就会诱骗对方购买,还会以先付款后发货为由要求转账,付款后骗子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骗局二:以退改签为由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名义对外散布将机票、火车票退票改签的虚假信息,诱导用户拨打不明电话或点击不明网址链接,从而套取银行卡账号、密码及验证码等个人信息,转走钱财。
骗局三:以捐赠的名义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手机冒用红十字会或民政等部门的名义,发布防控新型肺炎“献爱心”捐赠的虚假信息,利用对方的同情心来行骗。
骗局四:冒充客服实施诈骗。诈骗分子可能会冒充商家客服、快递客服以新型肺炎、企业复工推迟、快递滞留等为由实施诈骗,当你收到此类信息和电话时,千万不要轻信,应立刻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骗局五:谎称亲友感染病毒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冒充亲戚、朋友来电称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被隔离,并以救治、缴纳住院费等为由要求对方转账。
面对新型诈骗,警方也在第一时间启动预警机制。近日,浙江省公安厅联合阿里巴巴,以“公安反诈专号”向全省范围内发出闪信弹窗强提醒,并通过钱盾反诈机器人对预警案件进行提醒、劝阻。
广大市民也要加强防范意识,遇到可疑情况,可拨打110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进行咨询、报警。
虚假广告类诈骗
嫌疑人通过QQ、微信朋友圈散布“免费领取苹果手机”的虚假广告,诱导受害人往银行卡内充入小额费用,并截取银行卡的余额图片,后发送收款的二维码(结合银行卡余额设置支付金额)货源之家,谎称不会支付成功,诱导受害人点击支付成功,后将对方拉黑,实施诈骗。
2020年01月22日凌晨,詹某来到夏履所报案,称其被人以“免费领取手机”的骗局骗走6600元人民币。
詹某在QQ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布“免费领取苹果手机”的广告,联系后,对方要求詹某往自己的银行卡内充值1毛钱,并将卡内余额的短信截图给对方。但因詹某系未成年人,其没有银行卡,向其姐姐索取不成。后对方要求詹某换一个微信号领取手机,詹某用其父亲的微信零钱转1毛钱到其父亲绑定的银行卡,并将银行短信截图(卡内余额显示为6600.29)给对方,对方发送给詹某一个二维码,要求其输入6600,激活系统,并谎称支付不会成功。但詹某输入金额和密码后,钱已转出,对方将其拉黑,遂发现被骗。
防范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要警惕网络上“微信号领手机”的骗局,不轻易透露银行卡信息、不随意扫描二维码。疫情当前,请大家正确选择未成年人在家娱乐方式,因未成年人的好奇心重、社会经验前,切勿将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的支付密码告知未成年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解封微信号诈骗
嫌疑人自称可以帮助受害人解封微信号,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后,告知微信支付密码,后将受害人微信内的余额多次转出实施诈骗。
2020年1月19日晚上,余某到湖塘所报案,称其被人以“微信解封”的骗局骗走人民币5845.32元人民币。据了解,余某因其女朋友的微信号被封,用其女朋友的QQ找人解封,后在QQ上与骗子取得联系。对方发送二维码,要求受害人用自己的微信扫描验证身份,并提供微信支付密码。后受害人连续收到九笔微信余额转出的信息,且无法更改自己的微信支付密码,遂发现被骗。
防范提醒:微信、QQ解封或需要其他服务务必要咨询官方客服,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虚假广告货源之家, 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易造成信息泄露及财产损失。
实用贴
【IC卡居住证办理】
【异地身份证办理】
【柯桥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