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上海话

名词同义词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陈永生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在语言实践中,词义完全相同的不多,大部分为相近的,统称同义词。

本系列分四个篇章讨论上海话中的同义词,即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以及其他词性的。

下面,是名词方面的同义词。

前文回读:

六之三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二、狭义同义词(等义词)

(上)

所谓的同义词,大多是近义词,而真正的同义词,即等义词,其实是不多的。

然而鬼之借代,作为上海方言,相对普通话来说,等义词还是有一些的。

上海话中的等义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方言词语对方言词语;另一类是方言词语对普通话词语,当然,这些普通话词语在上海话中都是广泛使用的,但读音都是上海话的。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方言词语对方言词语,即双方都是上海话。

(一) 指人的

爷(ya)——阿伯(be入声)——爹爹(dia)——爷(ya)老头子

娘——姆(m)妈——老娘

以上皆为等义词,要说差异,无非是地域习惯。例如:

“(小剃头)是个呒爷呒娘的苦恼囝。”(《上海民间故事选 · 干剃头》)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呼父曰阿爹,又曰爹爹,又曰爷爷。”(《青浦县志》)

还有就是年龄关系,如“爷老头子”“老爷”“老娘”等。

另,上海话里有“阿爹勒娘”一语,但不是“奶奶”的意思,而是句首叹词,如同普通话里的“我的妈呀”“天哪”。例如:

“阿爹勒娘,侬迭记牛皮也吹得太大了伐?”(迭记:这下子)

句首的“阿爹勒娘”,犹如英语中的 my god 。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寄爷(ya)——寄爹(dia)——过房爷

都是“干爹”的意思,也有写作“寄父”的。这里的“寄”,即“过寄”,上海话也叫“过房”。例如:

“如海又将长女秀珍,把俊人拜做寄父,无双为寄母。”(《歇浦潮》第2回)

另,“寄”与“继”同音,但词义有异。普通话中的“继父”,即“后爸”,上海人叫“晚(mai)爷”,也作“慢爷”。

同样,女性亦然,寄娘、过房娘,即“干妈”。例如:

“元宰想勿到寄娘实梗辣手,一点转弯的余地也呒沒。”(评弹《玉蜻蜓 · 厅堂夺子》)

同样,继母、后妈,上海人叫“晚(mai)娘”,也作“慢娘”。例如:

“后来前妻死去,又娶一个晚娘。”(婺剧《送米记》)

也有写作“蛮娘”的。例如:

“作为蛮娘,张氏夫人对彭良丞难免有所偏心。”(《上海滩》)

不过,一旦用于子女,就不能叫“寄”了,而叫“过房”,即“过房儿(ni)子”“过房囡儿”(nui ng)。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小顽——小囡——小人——小鬼——小把戏

都是指“小孩”“孩儿”,差异仅在方言或习惯。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A、小顽,宁波人的叫法,也作“小晚”。

B、小囡,原为上海本地话,后成为城区白话。

C、小人(nin),宁波、绍兴一带的叫法,后成了上海最为广泛的对小孩的称谓。

D、小鬼,原为本地方言,后成了上海城区常用语,有时略带贬义,有时略带“爱昵”口吻。

E、小把戏,苏北话与吴方言中皆有,后者如嘉兴、嘉定等地。

(关于上海话中称呼小孩的同义词举例说明,详见本文第一部分中的“方言来源”。)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跷脚——阿跷

都是指腿部残疾的人, 北方话口语叫“瘸子”“跛子”“拐子”等。

冲手——三只手

都是指“扒手”,即从他人身上偷钱的。

冲手,就其动作而言,如“冲皮夹子”。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三只手,意思是某人还有第三只手,即扒窃之手,属修辞中的借代。例如:

“三只手,亦窃盗隐名。”(《越谚》)

另,还有一个“贼骨头”。例如:

“也许是,贼骨头,偷钱财,谋财害命,又把女儿拐带。”(昆剧《十五贯》)

“贼骨头”,是广义上的“窃贼”,有大有小,而“冲手”“三只手”,专指窃取钱包的小偷,所以,是“贼骨头”中的一种,属从属关系。

番司——面孔

音译词,英文face,脸。例如:

“侬女朋友个番司勿要太灵哦。”

不过,二者还是有点儿区别的:在骂人时,只能用“勿要面孔”,不能用“勿要番司。”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阿胡子——拉带(da)胡子

即“络腮胡子”,本义为一种胡须,借代为某种外貌的人。

“赵丹勒勒电影《青山恋》中个角色,是个拉带胡子。”

新郎倌——新倌人

都是“新郎”的意思。例如:

“侬倒想得周到,自家做好嫁衣不算,连新郎倌的衣裳也预备好哉。”(越剧《五姑娘》)

“一套绿西装去配一条红领带,活象一个乡下新倌人。”(《上海滩》)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同样, 新娘子,就是指“新娘”“新媳妇”。

拆白党——阿诈里

《简明吴方言词典》:

拆白党:名词。专门骗取钱财的流氓集团或分子:今朝捞横塘,明朝敲竹杠,底个是个小流氓,别号就叫~。(《杂格咙咚集》)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杀千刀——枪毙鬼(ju)

都是詈语,即“该死的”。

《简明吴方言词典》:

杀千刀:名词。该千刀万剐的人(骂人的话):这~的,奔什么丧!(《故事新编 · 理水》)| ~奈看看喏,要勿是我勒浪外面投,落里来实梗性物事!(评弹《小二黑结婚)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赖急皮——无赖胚

都可指“耍赖之人”,只是后者的贬义味更重些。例如:

“伊是个 ‘ 赖急皮 ’,葛咾呒沒人脱伊白相。”(他是耍赖之人,所以沒人与他玩。)

“呸!侬只无赖胚,勿要面孔。”

赖急皮,也作“赖皮”,另,皆可作形容词用。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小热昏——梨膏糖

《简明吴方言词典》:

小热昏:名词。旧时街头卖唱的人,一般是一边卖唱,一边兼卖梨膏糖:听~唱歌一只,劝人戒烟,勿吃洋药。(《沪谚外编》)◇《沪谚外编》:“小热昏,取里巷琐闻,编为有韵小曲,击竹板,沿门卖唱者。”

( 以上为引文)

“艾明之长篇小说《火种》里有一段小热昏的唱词:‘ 梨呀么梨膏糖呀……大姑娘吃了我的梨膏糖,养出个儿子白胖胖,小裁缝吃了我的梨膏糖,开心得来领头错开了裤裆上…… ‘ 。”

正是由于“小热昏”是卖梨膏糖的,故梨膏糖也就成了“小热昏”的借代。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二) 表事物的

力道——力把

都是指“力气”“力量”。例如:

“这一脚,虽然力道差一些,踢得不远,但……”(《球王李惠堂》)

“拗手劲,拗个是力把,我迭记输脱,是力道勿够。”(迭记:这下子)

而后由“力量”引申为“能量”。例如:

“伊认得个人多,力把老大个,得罪勿起呀。”

当然,相对来说,“力道”偏重于本义,而“力把”偏重于引申义。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奘肉——油肉

猪肉中的“奘肉”,不是“奘实的肉”, 而是指“肥肉”,同样,“油肉”也是指“肥肉”。例如:

“现在个人,大多数勿欢喜吃奘肉,怕发胖。”

“五花肉,是油肉搭仔精肉个夹花,烧红烧肉最赞。”(搭仔:和:赞:好。)

若指人,一般只用“奘肉”,不用“肥肉”。例如:

“侬一身奘肉,要多活动活动了,减减肥。”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洋火——自来火

都是“火柴”,洋火,取其发明地,西洋泊来,自来火,取其功能,一划自来。例如:

“(晰子)买回哪张委任状,当场划洋火烧了。”(《歇浦潮》第48回)

“俊人也不作声,划了根自来火,把雪茄烟点着。”(《歇浦潮》第2回)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另,自来火,旧上海也叫煤气。例如:

“燕贵此时方挣出一句话来说,这是自来火管子泄气,快唤巡捕。”(《歇浦潮》第67回)

自来火,旧时还称电灯。例如:

“何苦呢,况且自来火通夜点着,多用了火表,也要多算钱的。”(《歇浦潮》第67回)

“集亮自来火。”(《海上花列传》第2回)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洋机——铁车

《简明吴方言词典》:

洋机:名词。缝纫机:踏~。

铁车:名词。上海旧称缝纫机。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䃙砖——砖头

都是“砖”“砖块”。

《嘉定县志》“䃙砖,俗呼砖也。”

饭窠——饭焐筒

都是指一种为饭粥等保温的用具,圆形,有盖鬼之借代,用稻草编成。例如:

“宝根奶奶把烧好的饭锅闷进饭焐简里。”(《第二个母亲》)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饭焐筒,也作“饭焐囤”。

饭箩——淘箩

都是用来淘米的箩。

《简明吴方言词典》:

饭箩:名词。淘米用的器具,用竹篾编成,大多方底圆口:教伊淘淘米,揿脱仔~底。(《沪谚外编》)| 唔哚两只饭桶嗄,真正饿煞来~边格人哉。(《女优现形记》第9章)

淘箩:名词。用竹编的淘米的器具:于是大家分头寻~。(《彷徨 · 祝福》)

吊子——铜吊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都是金属制成的烧水器具,类似“壶”,如“这壶不开提那壶”,文言叫“茶炊”。例如:

“吊子就在手脚边,拎一拎有半吊,可惜是冷的。”(评弹《玉蜻蜓 · 借贷》)

瘊子——老鼠奶

都是指皮肤上生出豆粒般的硬块。

羹饭——豆腐饭

都是丧事的吃喝。

羹饭,旧时是祭鬼的饭菜,后来成了办丧事中的吃喝,尤其是送走逝者后的答谢宴席,因其中必有豆腐,所以上海人也叫“豆腐饭”。

糟坊——酱油店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路道——路数——路子

路道、路子,都是多义词,在表“途经”“门路”这一义上,与“路数”相同。例如:

“三大相公,侬路道熟,分知道可有合适的人?”(越剧《五姑娘》)

“俚要寻点生意,耐阿有啥路道。”(《海上花列传》第14回)

“我想他二人路数不对,看来又不象近来吊上的,原来还是旧相识呢。”(《歇浦潮》第30回)

颗颅头——骷浪头

都是指“头颅”,都含贬义。例如:

“我嘞外面要割舌头,勿要进去仔割颗颅头。”(苏剧《花魁记》)

“恶人死脱,伊个颗浪头拨人家当夜壶,迭个叫恶有恶报。”(坏人死后,他的头颅被他人当尿壶用,这叫恶有恶报。)

颗颅头,也写作“骷颅头”。

灶头间——灶披间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都是做饭的地方,略有区别的是:“灶头间”有大有小,而“灶披间”一般较小,仅是个“披”,即与正房连接的矮小房间,故一般作厨房。例如:

“侬看介小一间,灶披间,廿九个人哪能住得下呢?”(独脚戏《调查户口》)

坑棚间——马桶间

“厕曰坑棚。”(《崇明县志》)

要说区别,“坑棚间”一般指农村里的,而“马桶间”一般指城市里的。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坑棚间,也叫“坑棚”,也叫“污坑棚”。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龙头水——给水站

“老早,共用自来水的地方,上海口语叫 ‘ 龙头水 ’,书面语叫 ‘ 给水站 ’ 。”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雀子斑——酱油麻皮

都是指脸上有雀斑的人,雀斑,就是小黑点,故上海人称之为“酱油麻皮”。

雀子斑,也作“脚子斑”。

松紧带——宽紧带

都是指里面布满极其细小橡皮筋的棉制品,有绳状的,也有带状的,大都用于需要弹力紧缩的衣裤中,如:衣衫的下围、袖口及裤腰、鞋面等处。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顺便提一下,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两侧各带一片松紧带的布鞋,上海人叫“松紧鞋”,也叫“懂经鞋”,可能是因为音近的关系。原先是男生穿的,后来有些女生也穿了,算是赶时髦,于是有人认为这样是标新立异,即所谓的“懂经”。例如:

“当年,拿着 ‘ 懂经鞋 ’ 个小姑娘也看作是 ‘ 拉三 ’ 。”(当年,把穿“懂经鞋”的少女也视作作风不正的。)

胳肋肢——洛肘窝(wuo)

都是指“腋下”。

洋风炉——煤油炉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都是一种燃料为煤油的铁皮小炉子。

洋风炉,就其来源而言,泊来品。煤油炉,就其燃料的种类而言,故也称“火油炉”。

假领头——节约领

都是一种衬衫领口,仅有领,无双袖、无主段,因外面还罩有毛衣,故外表看不出它的假。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假领头,就其衬衫之假而名之;节约领,就其经济实惠而名之。

顺便提一句,上海话中还有“假袖”一说,指的是“护袖”,即“袖套”。

江淮戏——江北戏

现在都叫“淮剧”。

老虎脚爪(zao)——金刚脐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是同一种面制点心,烘焙而成,都是以型状取名,区别仅为不同原籍的人对此的不同称谓。例如:

“老虎脚爪有点甜,三分一只,一两粮票。”

风凉皮鞋——漏空皮鞋

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_鬼之借代

都是指“皮凉鞋”,风凉皮鞋,就其作用而言,漏空皮鞋,就其款式而言。

【以上为六之三,待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