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址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当前已发现的建筑基址有20多处,其中宗庙、朝庭等建筑遗址非常重要。

已发现的有城内姚家岗春秋宫殿、马家庄春秋宫殿和铁沟、高王寺一带宫殿三大宫殿区以及城郊宫殿遗址。

散水的厚度怎么看_散水的厚度_散水厚度

散水厚度_散水的厚度_散水的厚度怎么看

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 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距雍城西垣约500米,当地人称此地“殿台”。遗址东部已被破坏,北部未及清理,仅发现西南部分。残存夯土基东西长8.9米,南北宽2.8米,厚1~1.2米。西高东低,上有夯土墙两段,南墙残长3.06米,宽0.96米,残高0.1米;西墙残长2米,宽0.8米,残高0.2米。在该墙北端有一拐墙伸向西,似为缺口。距夯土基西边0.6米,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残长3.6米,宽1.2~1.4米;夯土基南亦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两条散水厚度均在0.4米左右,多用白色河卵石,铺设极密。根据《秦本纪》记载推断,姚家岗宫殿就是秦康公、秦景公居住的雍高寝。

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 位于马家庄北约0.5公里的台地上。座北朝南,方向北偏东20度,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米,东西宽87.6米,面积约666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及东西厢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矩整齐。

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围墙等组成;殿堂都是土木结构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

3号建筑群遗址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约600米,总面积达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宫院,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最完整的朝寝区。

雍城大型宫室建筑残长186米,系组合式结构,显现“五门”、“五院”、“前朝后寝”的格局。根据文献记载及参阅相关研究,这组建筑由外及里可释为五门、五院,有屏、门房、厢房、前殿、大殿、寝殿、回廊、偏厢房、阶、碑、阙等建筑单元。这一发现初步显现出秦早期传承周制,为寝庙合一模式,后来发展成庙、寝分开且平行散水厚度,再演变到后来咸阳时期为突出天子之威,朝寝于国都中心,而将宗庙置于南郊的情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表示,这一变革影响了秦国城市最高礼制建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城最高礼制建筑的布局,例如,清朝的故宫与天坛就是受其影响的寝庙分离布局。

散水的厚度怎么看_散水的厚度_散水厚度

第一院落 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东、西、南围墙宽1.5~2米。南墙正中设有一门,宽8米。门南正前方25米处有夯土墙一段。东墙正中有一门,宽2米。

第二院落 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0.5米,东西围墙均宽1.5米。西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南墙宽2米,正中设一门,门宽6米,与第一院落相通。院内中部偏北两侧分别有一座建筑。

第三院落 长82.5米,北端宽62.5米,南端宽60.5米,东西围墙的北段各有一门,宽4米。东西墙南段亦各有一门,宽约2.5米。南墙正中有一门,宽4米,与第二院落相通。院落中心有一建筑。

第四院落 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东西围墙由第三院落围墙相接处各外扩3米后向北延伸,中部各有一门,宽6米。南墙有一门,宽10米,与第三院落相通。

第五院落 是五院落中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东西围墙由第四院落东西围墙相接处各外扩8米后向北延伸。东围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院内正中及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大小相等,均长22米,宽17米。院内南部还有二座建筑散水厚度,其间有路与第四院落相通。

散水厚度_散水的厚度_散水的厚度怎么看

散水厚度_散水的厚度怎么看_散水的厚度

雍城屋脊模拟复原

散水厚度_散水的厚度怎么看_散水的厚度

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发现的凤鸟纹贴面砖

散水的厚度_散水厚度_散水的厚度怎么看

雍城遗址 战国鹿蟾狗雁纹瓦当

散水厚度_散水的厚度怎么看_散水的厚度

雍城遗址战国卧鹿纹瓦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