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虫脑_爬虫脑_爬虫脑

学生时代,每当寒暑假兴致冲冲背着一兜子书回家,心想着回家闭关修炼,阅尽书中繁华。现实总是打脸——背多少回家就背多少回去,还把自己累够呛。

毕业后工作,腾出大半天时间立好各种周/月/季度/年flag。但当越磨越近

时,总会愕然发现,自己完成的任务还不足计划清单的一个零头。

爬虫脑_爬虫脑_爬虫脑

曾经有个调查说,大概有75%的人认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拖延症,有将近50%的人觉得自己的时间不知不觉就不够用了。

要我看,拖延症人群应该是100%。人人都患拖延症,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哪怕你平时再怎么风驰电掣、雷厉风行。

那什么是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有些事情要做,但你就是拖着不想干,同时心中还伴随着强烈的焦虑感加负罪感。这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弱点,跟从0到1和从1到N有些关系。拖延症就是在特别小的事情上也没有从0到1的那样一种状态。

好了,一旦被拖延症缠上,那“妈妈式唠叨”和“领导式教诲”就不绝于耳了。

“你作业拖拉,那你就别拖拉呀,早写完早踏实,别等到最后一天急的尿裤子呀!”

“你不是不会管理时间吗?那你就学会时间管理呀,掐着表制定目标,分解任务呀!”

你们说的那些方法我都知道呀,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哎,如果我能做到这些,我还叫拖延症吗?就跟减肥一样,傻子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可哪有那么容易做到。

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一个心理现象的表层的呈现而已,外部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往深里挖,内部发展的根系才叫盘根错节。

你不解决内在的,深层的心理结构,那就是——除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爬虫脑_爬虫脑_爬虫脑

是病咱们就治呗。咱们看书,查资料,请教人。越往后越感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拖延症哪是什么病,我们的敌人也不是自己,而是亿万年的生物进化本能。

早在1990年,美国神经学大师保罗•麦克莱恩()就提出“三重脑”理论,认为人脑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层:

爬虫脑_爬虫脑_爬虫脑

•最下层为“爬行脑”(即脑干),主要负责心跳、呼吸等躯体自身的运转;

•中间层为“古哺乳脑”(即边缘系统),很多情绪的产生都与这个区域密切相关;

•最上层为“新哺乳脑”(即大脑皮层),是意识理智产生的区域,负责语言、预测、策划、抽象思维等。

换个更形象的图展示下:

爬虫脑_爬虫脑_爬虫脑

心理学家盖瑞•马库斯在其著作《异机种系统:思维的偶然进化》中说,当脑中形成新的结构时,为了保持我们直立行走和跑动功能,旧的大脑结构并不会消失。这种策略不是“强制拆迁、异地重建”,连“旧城改造”都算不上,而是“边建边用”,甚至有点“烂尾楼”的感觉了。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大脑的“内部不协调”。

控制我们感性面的大脑区域——边缘系统,控制理性面的——新大脑皮层(前脑)都是后来新构建出来的。在进化时间上,边缘系统比前脑出现的更早,前者可能有超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而后者只有几亿年时间。

这也就注定,边缘系统的留存部分对人类长期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可是,你再强大也强不过爬虫脑哇,它对生物行为的控制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出现的那一刻。

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大脑的这些区域并没有像猴子尾巴一样消失,而是在原来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迭代和更新。直到现在,控制我们行为的大脑成分依然是主要充满生物本能的那部分,也就是——爬虫脑,即“潜意识系统”。

而这个大脑区域并没有多少思考能力,只能对表面信息进行简单粗暴的加工。它也不懂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只会机械地执行能够使生物体最节能最安全的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不长脑子”。如大哲人罗素所说:我一生都在寻找人是理性的物种这个结论的证据。自以为强大理智的人类,很多情况往往都是“感情用事”。

回到行动上面,为什么面对亟需解决的事情我们还是一拖再拖,同时伴随着极度不爽呢?好了,就在我继续往下码子的时候,爬虫脑大哥宛如一个套马的汉子,向我们甩出了三根绳索,套牢了我们。

爬虫脑_爬虫脑_爬虫脑

及时行乐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曰过: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上天的最大善意。从生物学角度看,享乐是我们的本能呀。还是原始人的时候,能够引起我们快感和愉悦情绪的主要是食物&性。如果这两种本能不能带来快感,那大家就不会去做,最终结局要么饿死,要么因为不热衷交配而灭亡。享乐是为了活下去,多么正当的理由。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这种行为模式早已印刻成基因的一部分。享乐的类型也随着社会发展开始泛化,凡是能够引起我们快感的都笼统地归类为生存必需行为,不仅局限于食物&性。

所以,当我们看着满桌子的文件时爬虫脑,第一反应往往是抗拒,本能诱导我们拿起手机聊天、刷微博、玩抖音,打开电脑撸一局,或者趁着阳光不燥出去浪。

尤其是当遇到一点小挫折的时候,这种刺激更加强烈。任何的挫败感,都会被爬虫脑归类为潜在威胁,从而引发“逃避”的应激反应。如果没有新大脑皮层的控制,我们当场就缴械投降了。

虚假疲劳

一台机器持续不断地运转,可能会过热烧坏。人类也如此,不可能长时间处于比较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但却需要消耗身体约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机体,大脑会产生各种形式的提醒和行为激发。常见的保护机制有:睡眠、遗忘、逃避、不适应反馈。

跑步时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跑了一段时间,感觉挺累了,就要坚持不住了。但一想到离目标还有点距离,就咬咬牙强撑了一会。不知不觉地,发现自己没那么累了并且一直坚持到了终点。生理学家就将运动中第一次出现的疲劳感称为“虚假疲劳感”。运动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劳并不是肌肉无法继续工作了,而是大脑过度保护的监控系统作用的结果。

大脑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更倾向于让我们选择低能耗的途径去行动。一旦要做的事情不是熟悉的,大脑就会把这种行为定义成高能耗行为,然后加以限制。

迷信完美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有次在北大演讲时,重新解读了“拖延症”,换成另一种说法,叫“明日迷”。也就是痴迷于幻想,完美主义导致了一拖再拖。

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完美主义者,而有些人觉得自己并不是。这里所说的完美主义,不是指现实状况,而是停留在大脑里不自发的幻想层面,希望借助手边的一点任务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幻想自己把事情做得完美。

做工作总结ppt时,为了达到美的效果,各种查询酷炫的ppt技法爬虫脑,然后就刷起知乎停不下来;写一份发言稿时,又搜罗大千世界的生花妙语,最后沉迷于杜蕾斯的十万文案无法自拔。往往跑偏了,我们还自得其乐,自我欺骗干了不少活。

好了,扯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跟大家阐明下,拖延不是病,是强大的生物本能在作祟。下期咱们就讨论下,怎样运用比较科学的思维和技巧来“战拖”。欢迎大家一起来聊聊呀!

END

章鱼小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