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日益“扩容”,社区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家庭和睦到邻里互助,从尊老爱幼到扶危救困,从卫生环保到文明风尚……在一项项细微、琐碎而又繁杂的社区工作背后,离不开长期默默付出的社区工作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我们深深感到平凡踏实工作的伟大,辛苦真诚付出的珍贵,坚持坚守的光荣,爱心、公益、志愿服务的崇高。他们不仅是居民的“大管家”,更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的人。本版将分两期选十位社区工作者,通过报道他们的踏实工作和朴素心声,向社区工作者致敬!向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致敬!
那杯一口没喝的水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段晓芳通讯员梁海瑞
1月3日,2017年的第一个工作日。42岁的刘春岩早早来到社区。打开电脑,收拾桌子,整理文件,简单的忙活之后,她给自己那个大大的水杯里倒满水。
“忙起来顾不上倒水,为了省事,找了个大点儿的杯。”她一边说,一边看看表,“哦,快八点了,居民也要来了。”端起杯子,她准备在“开工”前先喝一口。
“同志,我问一下,办理退休认证是不是必须要本人来?别人能不能代办?有没有时间限制……”一叠声的问话传来,刘春岩放下水杯。她是桥东区东河沿社区的协管员,负责退休认证和居民医保工作,这样的咨询,她每天都要解答好多人。
“退休认证必须是本人前来,不能代办……”一天的工作就在她耐心的回答中开始,而手边的那杯水热气氤氲。
“我母亲扭了脚,不能走路,可咋办?”来咨询的年轻人焦急地打断刘春岩的话。
“你说一下老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我先登记上,随后上门办理吧。”刘春岩翻开一个登记簿,仔细记录下老人的信息。年轻人离开前连着说了好几个“谢谢”,刘春岩笑着回答:“不客气,放心吧,耽误不了!”
一位老人接着上前,掏出了户口本问:“我要办医保,是不是带户口本就行了。”
“大妈,您得把户主页和您自己那页复印了,把复印件交给我。”刘春岩回答。
“不行呀?那还带啥?”老人耳背,看着刘春岩的表情,猜测地问道。
“您得把户主页和您自己那页复印了,把复印件交给我。”刘春岩放慢语速,提高声音重复。
“啊?”老人低头看着手里的户口本,显然还是没听清。刘春岩再次耐心地解释,一字一句。看着老人依旧疑惑的神情,她拿起纸笔,写好需要的材料,递给老人。
送走老人,排队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刘春岩认真核对着各种证件、材料,熟练地在电脑上录入相关信息。
“我这个证啥时候能用上?”“以后在医院看病,医药费报销比例是多少……”对于居民提出的这些问题,刘春岩不需要翻阅资料,也没有迟疑,都解释得清楚明白。
9点多,居民比之前更多,刘春岩手边的那杯水已经彻底凉了。
解答咨询、核对材料、录入信息……时间就在这单调的程序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解释中悄悄流逝。
“退休认证和医保都特别烦琐枯燥,打交道的又多是老年人,虽然之前已经通过贴通知、发信息等方式告诉过居民需要带的材料,但还是会有带不全或者弄不懂的,必须耐心给他们解答。还要吃透政策,这样才能解释准确、清楚。”11点半之后,人渐渐少了,刘春岩终于有时间介绍起她的工作,“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要接待70多人吧,不是我一个人忙乎,其他姐妹都帮忙。”此时,她的嗓子有些嘶哑,而原本在手边的杯子不知什么时候早挪到了远处。
刘欢“万事通”和 “小棉袄”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王海超通讯员金晶
“欢姐,这个低保政策是咋回事,你再给我说说”“欢姐,我刚碰见李健了,他说上次的事儿谢谢你”“欢姐……”在宣化区南关街道演武厅社区,“欢姐”仿佛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她成了社区工作者的“形象”。
“80后”刘欢,干社区工作已经有8年了,“今年就第九年啦,时间真快。”这样的经历让刘欢成为了社区里的“老人”。
“欢姐什么都知道”“这个咱们还是问问欢姐吧”……在社区新来的工作人员眼里,刘欢什么都懂,像一个“万事通”,这背后是她努力学习的结果。
“社区里虽然都是些琐碎的小事,可对于居民来说,全是大事,低保政策、二胎政策、充分就业有什么新规定……这些咱要是不知道搞不清楚,怎么给居民说呢?”
为此,她自己买了好多书,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为的就是更好地服务居民。政策法规总在不断地完善,她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从没结婚到如今的“孩子妈妈”,刘欢一直没有放松过。
自己搞懂了还不够,她还把这些和居民联系最密切的政策制作成了笔记,让其他工作人员也更容易弄明白,更好地给居民讲解。大家都说,“欢姐的笔记本,是咱们社区的传家宝!”
“万事通”刘欢也是居民们的“小棉袄”。“刘欢啊,刘欢在不?”来社区办事的居民都得问上她一句,好像看到她这趟事儿才算办完了。
2016年,辖区居民高进萍患了乳腺癌,给并不宽裕的家庭更添愁苦。“我们知道以后,想了很多办法,在大病帮上筹募资金,和辖区驻街单位联系为她募捐了看病的钱,还给她申报了大病救助等等。”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高进萍的病情已经稳定。
2016年12月的一天,高进萍的丈夫冒着严寒来到社区,给工作人员送来一面锦旗。“真的谢谢你们,你们救了我妻子的命,也就是救了我们全家。”“都是应该的,这就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啊。”
而在8年前刚参加工作时,刘欢还并不懂得这份工作的分量。“一开始觉得社区工作怎么什么都管,比如一楼户的大爷爱养狗,半夜狗叫或狗打架吵到邻居了,让社区出面协调,刚开始很繁杂不太适应,该管的社区管,不该管的社区还得管”。
慢慢地,她开始领悟到,社区就是这样琐碎,在琐碎中见真情。她说:“社区工作之根就是服务居民,只有居民相信社区,才会让我们解决他们的不同问题和困难,怎么才能相信我们呢?就是在这些点滴的大事小情中。”
帮着办理了低保手续、帮着换了跑水的水龙头、帮着……这些年来,刘欢为辖区居民办的事,数不清,说不完,“万事通”和“小棉袄”成了她人尽皆知的代号。
对此,她还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这些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谈不上什么的,在我们帮助居民的同时,居民也给了我们很多。我们去辖区空巢老人家,和老人聊聊天,给老人打扫打扫屋子,老人们就很感动,总是拉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这种时候是我觉得最温暖的时候。”
新兵梅新娜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王海超通讯员李一凡
1月3日晚上,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梅新娜像往常一样,在她常去的网站“知乎”上逛着,忽然一个提问吸引了她的目光:怎么评价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答案还不少,一条条看下去,大部分都是抱怨,嫌没意思的,嫌琐碎的……越看她心里越不是滋味,按捺不住,她敲下了自己的答案:虽然我做社区工作时间不长,但是我觉得社区工作者是离居民最近的人,居民的愿望和要办的事儿都很微小和朴实,如果我能帮助到他们,我觉得特别开心。
第二天起床一看,居然收获了不少的赞。带着小小的满足,她出了家门。
2016年3月,梅新娜来到经开区马路东街道东宁街社区工作,“90后”的她成为了社区工作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都说万事开头难,想起去年刚入职的时候,小梅还是有点挠头。“我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很多时候都是在外面跑,现在每天坐在屋子里,接待来办各种事情的居民,说实在的有点头大。”
头大的事儿一件接一件。“前阵子发独生子女费的时候,有一位大姐来问有没有她的,我看她户口本上写的户籍是在南站,就告诉她应该去那儿领,可她就是不听,说在这儿住就得在这儿领,无论我怎么和她解释都无济于事,非说是我们不给她发,闹了好一阵。”那次,让一直秉持乐观善良的小梅第一次觉得心累。
她在社交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困惑:“社区工作者是做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和居民心贴心?”
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在工作中找到了答案。去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冬奥城市建设,经开区开始了旧城区拆迁工作,东宁街社区的部分房子也在拆迁范围内。每天,他们都要去入户登记。
来到胡俊生家的时候,大爷正默默地流泪呢。“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就在旁边陪他坐着。”过了一会儿,大爷拿出了一本相册户主页,给她翻看了起来。里面全是他在这片土地生活过的印记,胡大爷说:“我在这儿工作生活了30多年了,闭着眼我都知道马路东哪儿是哪儿,现在要离开了,我舍不得呀。”
后来,高铁开始建设了,梅新娜特意拍了张照片发给了胡大爷,“大爷你看,高铁开始建设了,咱们张家口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的!”
大爷回道:“谢谢你,小梅。”“那次我终于意识到,干好社区工作就是去体会居民的心情,和他们的心贴在一起,居民们也教会了我好多好多。”
2016年开始,东宁街社区开始打造以“爱心银行”为首的社区爱心体系,小梅就负责着“爱心银行”的工作。看着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她心里感到暖暖的。
“如果说去年我还是一名新兵的话,今年就是老兵啦!2017年我要多动脑筋,多学习,把我们这个爱心银行加大宣传,现在签约的爱心商户还不太多,居民们兑换日用品就有局限,等签约商户多了,居民的选择性就大了。”梅新娜在暖阳里期待着。
好人刘智铭
张家口新闻网段晓芳通讯员马莉
又是一个早晨,蒙古营社区工作人员刘智铭像往常一样出了门,走走停停,停停看看,碰到的居民都和他打招呼“老刘,转悠呢?”年轻一些的就喊:“刘哥,早啊!”他也笑着回答:“早啊!”“您也好!”这样的镜头看起来悠闲,其实,真正跟着刘智铭走一遭后才发现---累着呢!
刘智铭今年54岁,心脏不好,血压也高。在越来越年轻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里,他真是个“老人”了。有人劝他:“老刘,社区能有啥事,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别那么当回事儿。”有人说:“老刘,身体不舒服就回家休息休息,有啥活儿明儿再干。”听了这些,他总是笑笑,不说话,分管工作却是丝毫不落。
蒙古营社区辖区0.41平方公里,学校多,店铺多,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也多。2009年,刘智铭从原来单位分流到这儿,就开始分管环境卫生和安全。为了准确掌握详细情况,他每天都要把辖区转两遍,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社区出发,明德北大街、古宏大街,缙骅苑小区、子芳小区、工商行家属院、西沙河……大街小巷,小区门店,他都要仔细察看,安全隐患、可疑人员、卫生死角……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刘智铭每天的工作不光是“看”,他还“管”。
有一次,刘智铭发现明德北街上一处污水井堵了,脏水臭水流得到处都是,许多人都绕着路走。
“咱可不能绕道走啊!”看着这情况,刘智铭赶紧找人疏通,打了好几通电话,疏通的费用都不低,和附近门店商量户主页,门店不愿意承担,和居民商量,居民也不愿意出钱。他只好一户户做工作,一家家收钱,管道疏通了,他的高血压病却严重了。
谁家有困难,谁需要帮忙,只要刘智铭知道了,一个字“管!”社区里的一些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和他都熟,一说起,大家都说:“老刘人好,买菜、买药、交费他可没少帮过忙。”
在蒙古营社区,大家还知道他的一个特点,走到哪儿手里都拎着一个饮料瓶。
“哪儿是饮料,那里面装的是自来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可是刘智铭两大“秘密武器”之一,另一件就是他兜里的那把小铲子。
“小广告贴得到处是,太影响市容市貌!”只要一看到小广告,刘智铭准备的“秘密武器”就派上用场了,塑料瓶口紧贴着墙壁,缓缓往出倒水,等水浸湿整个小广告,再用小铲子往起铲,碰到“顽固”的,还得重点铲几下,直到干净。
“有的面积太大,就得通知社区,集体来清理了。”刘智铭告诉记者,“小面积的顺手就能清理。”
在居民和同事眼中,刘智铭的“好”可不止这些。他是社区的“安检员”,从各个小区到各条街巷,每天察看安全、卫生状况,七年如一日;他是社区“百事通”,大事小情,需要了解哪些情况,找他准没错;他还是居民的“大管家”,有叫必到,有忙必帮;他也是同事眼中的“帮大哥”,调班、值班从不推辞,工作上帮个忙,搭把手更不拒绝,“好人老刘”就这样在蒙古营社区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