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媒体和医疗管理部门中,流传着一个很多人深信不疑的传说:中国医生不善于沟通。
不仅中国媒体和医疗管理部门这么说,很多已经脱离临床一线几十年的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动辄在各种场合痛心疾首的抱怨现在的医生不关心患者,不懂得和患者沟通,并往往援引很多自己当年如何通过充满智慧和诚意的沟通,化解各种冲突和危机的故事。
这些故事,既精彩又曲折,颇有传奇色彩,令很多台下台上的媒体人和医疗管理者在五体投地之余,同样痛心疾首的抱怨现在的医生不会沟通,导致纠纷和冲突频发。
在我刚进临床的时候,我也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并为之感动的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等我在临床急诊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之后,再在各种场合听到这些老专家们精彩曲折的故事,我只是冷冷一笑,心里说:这老家伙又特么开始吹牛逼了。
年轻医生中曾经流传着一个颇为叛逆不敬的段子:啥叫老专家?老了,啥也做不了了,专门蹲在家里吹牛皮,是谓老专家。
有一次,在某个会场,一个老专家在台上唾沫星子横飞的讲自己当年多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自己如何通过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沟通化解了纠纷冲突的故事。
我问身边他的徒孙:老爷子说的是真的吗?
徒孙低头笑了笑:他说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我当年刚进医院的时候,不止一次亲眼看他被病人或家属追着打追着骂。老爷子年轻火气大时候,还曾经和患者家属对骂互殴过。
当然,这些事情急诊为什么不能报销,现在老爷子是绝不会提的。其他人更不会自找没趣翻老爷子的黑历史。任何人讲自己的历史写自己的回忆录,都难免学孔子笔削春秋,为自己讳一下。
只是,如果我们的媒体和医疗行业领导真的听信了这种笔削后的春秋,真的以为现在的涉医暴力源于现在的医生不会沟通,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智障了。
中国医生不会沟通?
你特么是在搞笑吗?
中国的医生,每天出门急诊要接诊数十上百的患者,在病房要管十几乃至几十个患者,一天要做几台十几台的手术,每年要和数以千计的患者打交道。
这些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不同,病情预后不同,治疗效果不同,患者和家属性格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关系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从贩夫走卒到达官显贵,从大学教授到社会混混,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除了患者,医生还要协调各科室关系,应付各种检查,应付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处理好包括患者十几块钱的药物医保能不能报销之类的琐事,应当各种纠纷。
而且,医生还是一群博士硕士为主体的高学历群体。
这样环境磨练出来的一群高素质高智商人群,你们觉得他们不会沟通?
我知道有人又要问出那个蠢不可及的问题:既然会沟通,为什么还会挨打挨骂?
谁特么告诉你的会沟通就不会挨打挨骂?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任你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可这世上有一个物种叫做傻叉好不好?
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而不要命的,怕傻叉。
一个令人悲伤的现实是,傻叉不仅可以做领导,傻叉还可以当患者家属。
面对傻叉,再高超的沟通能力,有个屁用啊?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不善于沟通吗?特朗普打贸易战,是因为中国不善于沟通吗?流氓调戏良家妇女,是因为良家妇女不善于沟通吗?
一群从来没在临床一线呆过的领导和媒体人,觉得中国医生不会沟通,觉得自己可以指点他们如何和患者沟通。
这些殚精竭虑指点中国医生沟通技巧的人,真放到临床急诊一线,大概率活不过前三集。
这些根本没在临床一线呆过,或者已经离开临床一线几十年的沟通专家们,在热情洋溢的教育中国医生如何沟通的时候,下面真正的医生往往有种上去抽他一个大嘴巴的冲动。
有一位朋友曾经和我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次她参加一个医患沟通的会议,一个北京的院长做报告。这个院长据说拿了国家的课题经费专门研究如何改善医患沟通。
这个院长说,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及心里疏导,还要全方位的介入和干预患者的家庭生活,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患者治疗费用是家庭成员如何分担,医生就应该详细了解和干预,及时调解家庭成员因为费用产生的纠纷。道理很简单:如果费用分担出现问题,患者就会焦虑;患者一焦虑急诊为什么不能报销,就会心情不好;患者心情不好,就可能把火气发泄到医务人员头上,就可能去打医生骂医生。如果医生以前介入并帮助其调解解决,不就可以避免挨打挨骂吗?
台下掌声如雷。
我问这位朋友当时什么心情。
她说:我想问候他祖宗十八代。
我说:那你当时做了什么?
她说:我在台下真诚的热烈鼓掌啊。丫有病!医患沟通第一原则:绝不要和傻叉较劲。
我的好朋友淼哥,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久前被某些领导当作医患沟通技巧的经典教案到处宣传。
一个妈妈生孩子生到一半,突然胎心不好,需要立即做剖腹产,当时产妇手腕上的一个玉镯子实在取不下来。由于宝宝实在情况危急,淼哥只能放弃取下,口头交代家属:搬运过程中玉镯可能会碰碎。
手术后母子平安,但镯子竟然真的碎了。
淼哥是这样处理的:
我先表扬妈妈在产房的坚持与努力,再表扬家属在关键时刻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与理解,宝宝现在健康的躺在妈妈身边,是大家通力协作的结果。
然后我说,自古有云‘玉碎瓦全’,孕妇带玉,平时是人养玉,关键时刻就是玉保人。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戴着这个玉手镯碎了,但我相信,在宝宝化险为夷的过程中,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碎了的玉手镯,你们要好好收藏起来,等孩子长大了,用金镶一下,送给他,让他知道他的命是捡回来的。
满屋人听了都很激动,我顺便给她们讲了讲妈妈宝宝术后的注意事项,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沟通。很多媒体人和医疗行业领导津津乐道,以此宣传沟通的重要。
然而,很多人选择性的忽略了,淼哥讲这事情的起因,是评论当时网上沸沸扬扬的“抢救时剪破衣物钱财丢失,患者家属向医院索赔,医护救人后凑钱赔偿失物费”一事。与其说淼哥在炫耀自己的沟通技巧,不如说他在感慨家属面对此类事件时态度的巨大差别。
有谁真的以为:家属是因为听信了淼哥的“忽悠”而放弃索赔消弭矛盾的吗?
不是,事情的圆满解决,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属通情达理。
临床上,绝大部分的家属是通情达理的。淼哥碰到的家属,就属于这绝大部分之一。
他们感激医务人员刚刚以精湛的医术救了自己亲人两条命,理解玉镯子的摔碎是医务人员急于救人未能顾及。不愿意破坏孩子顺利出生家中喜庆的氛围,也不太在乎一个玉镯子造成的经济损失。
因此,他们面对淼哥的说辞,没有反驳没有恼怒,而是对医务人员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
说白了,面对这样的家属,你直接说一句:恭喜你母子平安,不过很抱歉我们抢救时没能面面俱到,产妇的玉镯子不慎弄坏了,您看要不要我赔你们?我相信,结局不会有什么区别。
因为事情顺利解决的关键,不是医生的技巧和忽悠,而是患者家属通情达理懂得感恩。
如果淼哥的沟通对象换一个人,肯定是另一个结果。
比如那个因为医生救自己儿子性命时紧急剪开的衣物丢失而找警察向医务人员索赔的患者家属。
2017年9月11日下午,一名患者被120救护车送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入院时患者已经呼吸心跳停止,医务人员一边持续心脏按压,一边紧急为患者启用了体外循环,这套设备一启动就是8万元。医务人员是在患者根本没钱的情况下进行抢救的。
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剪开患者衣物扔到一边,因为忙于抢救没有注意,衣物后来找不到了。
此后患者从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前后花费十余万元,一直是欠费治疗。直到家属带着警察到医院索赔。
当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来到医院,医务人员奋力不间断的按压维持他生命的时候,他们没有让患者家属先付钱。当医务人员为了救患者果断的使用一启动耗材价格就高达数万的体外心肺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让患者家属先付钱。在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欠着巨额抢救费用的时候,医院并没有停止救治。当患者脱离危险回到普通病房之后,在患者依然欠费的情况下,医院也没有停止治疗更没有报警带着警察逼患者家属要钱!
就在患者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的第2天,患者的父亲报了警,带着警察来到医院,向刚刚把他儿子从鬼门关抢救回来的医务人员索赔抢救过程中自己儿子“衣服、裤子、鞋子、银行卡、数据线、香烟、打火机、五百元现金”的损失。
然后在警察的调解下,医务人员凑了一千块钱赔给了他。
如果淼哥面对的是这样的家属,大家觉得他的故事能不能管用?大家觉得家属是会被淼哥的故事忽悠的感激涕零,还是会大喊一声:“你丫扯这么多不就是想赖账吗?快赔钱,不然我们报警”?
我重复一遍:淼哥的沟通,在我看来确实很精彩。
但是,如果有哪位媒体人和医疗管理者因此认为只要掌握了沟通技巧就可以百毒不侵,那纯属脑子进水。
沟通如果是万能的,那世界早就和平了,人类早就大同了,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
至于那些没有任何临床一线急诊经历,却自以为可以教一群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博士硕士们沟通技巧的,建议来急诊呆两天。
你能活过前三集,再来指手画脚。